改变世界的人

作者:苗千

改变世界的人0这已经是我们第七次以专题形式对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进行报道——其中六次是封面报道。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让我们对这个有100多年历史的源自北欧的奖项如此关注,对它进行持续的报道和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奖项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衡量尺度,它代表了人类对于自然科学以及在人文领域的追求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古人类DNA研究,他所关注的其实是“人何以成为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作为多年来一直持续报道诺贝尔奖的媒体,我们也在关注诺贝尔奖何以成为今天的诺贝尔奖——这有关诺贝尔奖的品质。

如果把“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算在内,诺贝尔奖总共有6个奖项。但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其中3个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奖项。人们相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标准相对客观,更容易选择出实至名归的获奖者。但诺贝尔奖又是如何衡量不同科学发现或是发明的重要性?为什么有些成果可以迅速得到诺贝尔奖的认可,而有人则需要为诺贝尔奖等待几十年的时间?

这些问题,恐怕很难在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那份并不算长的遗嘱中找到答案。尽管人们相信多年来负责评选诺贝尔奖的几个机构一直保持着高水准,但其极其隐秘的评选过程,要被保密50年的被提名人名单和评审过程记录,又难免让人感到好奇,甚至产生出怀疑。

想要理解诺贝尔奖的品质,就要从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中去寻找。我们会看到,诺贝尔奖的“变”与“不变”,对于一项成就反应的“快”或“慢”,其实与这100多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紧密的联系。在发现与发明之间,在迅速认可和漫长的观察和等待之间,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把“创新”和“有利于全人类”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也正是这样的标准,让其自身成为一种绝对的,几乎无可比拟的价值观——这就是诺贝尔奖的品质。

在七年来关于诺贝尔奖的报道中,我曾经先后四次赴斯德哥尔摩进行现场采访,也因为疫情的原因在最近三年里只能通过网络进行采访。无论是在清冷的北欧还是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北京,伴随着每项诺贝尔奖的公布,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来自诺贝尔奖委员会和评委的评论和解读。就让我们今年继续通过了解这几位新晋诺贝尔奖得主的工作,共同庆祝这个关于全人类的节日。 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