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催眠羊”变成失眠狂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尺玉

当“催眠羊”变成失眠狂欢0“羊了个羊”连霸热搜,我也凑了凑热闹,起先只以为是换汤不换药版的消消乐,但很快,我十次尝试均以落败告终,第一反应竟是一头雾水——尽管它早已挑明了自己的卖点就是难,但在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常规游戏套路面前,它还是过于剑走偏锋了,不仅不轻易给甜头,反而连连给人当头一棒啊!

以往的游戏大多循序渐进提高难度,“羊了个羊”却仅有两关,第一关“闭眼都能过”,第二关立马难比登天。一些倒霉的朋友们为此废寝忘食,仍没能逃出第二关的魔爪。我前两天一觉醒来,发现凌晨3点有位朋友发来两个游戏链接,附带一句“想换游戏道具,打扰了”的道歉。而据我所知,截至现在,他并没有成功加入羊群的记录。

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说,我们成功的全部秘诀在于骗自己,让我们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毕竟,从统计学上讲,我们成功的可能性很低。“羊了个羊”也使用这个秘诀,让不少人戏称自己变成了不打通关不放弃的“驴了个驴”——然而,如愿过关的可能性依旧不大。

“锲而不舍”之外,也许被羊套牢的人不应该太自责,因为游戏中的设计故意引人一次又一次点开“再次挑战”的界面。如美国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所说,信息时代有很多诱使人们上瘾的套路,成瘾机制的六要素包括:难以达到的诱人目标、积极反馈、渐进式进步感、挑战模式、紧张感和社交互动。比对“羊了个羊”,这些要素便可具象化为:第一关轻松通关,给人接下来也能如此的错觉;第二关虽然难,但有时看起来只差消除几个方块就可获胜,像游戏标语里那样“为省争光”,还能在朋友圈里洋洋自得地晒出不少人梦寐以求的通关记录,收获几箩筐羡慕嫉妒恨,这些潜在的荣誉全都让人很难忘怀。

与奥尔特所说的成瘾要点不同的是,“羊了个羊”的难度是断层飙升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获得渐进进步和成就感。但“羊了个羊”承载着强大的社交货币价值,又极易激发玩家情绪,已足以成为一只令人无法拒绝的羊。《疯传》的作者乔纳·伯杰认为,促进人们口口相传的营销是造就一件事物疯狂传播的有效途径,其中社交货币,即能否成为人们的谈资是关键要素;情绪唤醒能力也很重要,愤怒、惊奇等高唤醒情绪更易促进分享欲。这样看来,无论是痛斥羊了个羊的难度,还是呐喊着要在游戏中为省争光,抑或是分享通关成功的狂喜,不过都是在将自己不断推入“羊群”,使之越扩越大。

如果说“进羊群”是一种瘾的话,或许可以开发一个七步戒断法。也有直接一步到位的:一位好友自称从不点开此类小游戏,因为她深知自己只有滴水不沾和深陷其中两种可能;还有另一位朋友玩了几轮破局无果,便果断放弃,觉得此游戏已经失去了娱乐的作用,只余烦躁恼人。

我则是在看了无数广告后,终于被游戏结束界面上皮笑肉不笑的一句鼓励挑衅得忍无可忍,气愤中竟想通了:这游戏本就为了难而难,可以说我命由系统不由我,过不了才是常态。释然之余,偶尔还是想点进游戏,希望这次能成为运气的宠儿。只是最后还是失望离场,唯有暗骂自己不长记性。

生活也是如此,看上去像消除方块一样容易,实则重峦叠嶂难以捉摸,需要应对一个又一个选择,像饿狼一样尽可能地消除障碍。 羊了个羊

下一篇: 韩剧观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