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传统士人的生活与世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晚明是“天崩地解”的时代,追求人的正常生活以至于个性解放成为文人的生活目标。很多文人不再将自己封闭在书斋里,而是走向大自然,走向丰富真实的社会,旅游风尚盛行,产生了人数众多的旅行家群体。不少人以自然与社会为主体,客观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形成很多超越前人的精彩游记。徐霞客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苏轼不断被贬的经历,其实使他对文人和普通人的影响力、吸引力更大了。他的诗词文论被人传抄,书画墨迹被人珍藏。即使在宋徽宗打击元祐党人的短暂时期,人们也将和苏轼相关的物品悄悄保护起来。苏轼的宦游和贬谪经历,让他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今天我们仍旧可以通过寻访地理和观赏笔墨真迹的方式,走近苏轼的精神世界。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这是一个以士族门阀为主角的贵族化时代,创造力也更多的属于他们;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精神自由奔放的时代,登场的人物或雄才大略,或才华横溢,怀玄心或佛性;他们寄情山水田园,饮酒清谈,隐逸或狂放,修行悟道或玄思妙想,追问自我和宇宙,饱含深情。也许正因历史的纷扰离乱,这些魏晋人物的光芒才如此耀眼,照亮了心灵的暗夜。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在10世纪标志性的“唐宋变革”之后,一个新的阶层——士大夫阶层的出现。正如余英时所说,宋朝从一种整体风貌上来概观,“士风”最盛。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宋朝在思想和文化上的高峰就是由士人群体缔造的,“士”可以作为继续深入探究宋朝的一把钥匙。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乌有园也好,再造园林也好,园林一直被中国人念念不忘的内在根基,其实是一种“外儒内道”的精神文化。中国文人一直受儒、道两家的相互激荡,儒家重入世,以伦理为主旨,规定了一套为人处世的礼仪;而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出世的,以无为和自然为主旨。文人的这种双面人格一直未曾改变,园林代表了属于道家的那一面,是不可或缺的治愈系。每个人精神上都需要一座“桃花源”,那种由暗到明一下子展开的理想世界。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这个庞大而又精细的体系,很难用“香道”二字完全予以概括,无数的“事香者”正在用他们的办法去体会沉香。单纯模仿古人,照搬日本,都难以构建出一个完全的香文化体系,类似于刘良佑教授那样既承继古法,又按照自己对香的理解,加以发挥创新的大玩家,才能构建出不输古人的香的世界。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从秦汉到魏晋,再到盛唐,中国酒的酒精度一直没有大幅度提高,那时候饮用的是黄酒的雏形,这也给饮酒者酒量巨大以解释,为什么李白能够“斗酒诗百篇”,而“一壶好酒醉消春”的白居易的平常状态,更说明醉酒是诗人们的日常状态,“但愿长醉不愿醒”,则是诗人们的理想状态。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茶会,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是古时候的雅集。林语堂先生说,艺术是创造,也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游戏。虽然他最喜欢各种不朽的创作,不论它是绘画、建筑或文学,但他相信“只有在许多普通人都喜欢以艺术作为精神上的一种游戏,而不一定希望有不朽的成就时,真正的艺术精神方能普遍弥漫于社会之中”。这段话为我们的茶会做了很好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