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告别伊丽莎白时代
作者:刘怡对一个普通英国人来说,2022年的秋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危机四伏的。猖獗的通货膨胀和生活必需品涨价潮已经席卷全国,30年来规模最大的罢工则使部分地区的铁路网出现了间歇性“停摆”。由于劳资谈判陷入僵局,爱丁堡、格拉斯哥等14座城市的清洁工人在8月下旬宣布“放假”两星期,遍地狼藉的外卖包装袋和倾倒的垃圾桶比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宣传海报更令人印象深刻。欧洲历史上最严峻的热浪之一刚刚退去,越冬采暖成本的暴涨又已经迫在眉睫:受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市场动荡影响,经济学家普遍预测英国今年冬季的天然气消费账单将比12个月前上涨30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洲部悲观地估计,英国未来两年的物价上涨率将会达到惊人的13.1%。
47岁的丽兹·特拉斯(Liz Truss)在9月5日赢得保守党党魁选举,接替丑闻缠身的前任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出任新一届联合王国首相。作为过去6年里的第四位英国政府领导人,新首相从服饰风格到语言技巧都竭力模仿“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但资本市场并不看好她的前途——9月7日,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下跌至198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1985年时的英国首相正是撒切尔。经济学家质疑特拉斯雄心勃勃的减税计划和耗资1000亿英镑的能源救助计划能否按期兑现,保守党内的同僚则批评她过于善变。前司法大臣戴维·戈克(DavidGauke)告诉媒体:“她(特拉斯)一向都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我并不确定她是否总是正确的。”有人在互联网上转发了一段1994年时的视频,当时还在牛津大学读书的特拉斯慷慨激昂地呼吁投票废除英国君主制:“我们不信有人生来就该统治他人!”
28年的时间足以改变许多事情:伦敦第三次承办了奥运会,英国退出了欧盟,丽兹·特拉斯也早已不再提及青年时代的激进口号。沿袭18世纪末以来的传统,她需要在9月6日以候任首相的身份前往英王官邸兼寝宫、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市的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对96岁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行吻手礼,以完成授权组阁的最后一道流程。不过这一次,女首相的目的地有了意外的变化:自从今年2月从新冠肺炎感染中康复以来,伊丽莎白二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她缺席了5月的议会开幕典礼和6月的在位70周年(白金禧)阅兵式,只在白金汉宫著名的东前阳台上露过两次面,向参加白金禧庆典的人群挥手致意。但进入8月之后,女王依然坚持按照英国王室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惯例,前往苏格兰阿伯丁郡的巴尔莫勒尔堡(Balmoral Castle)避暑——夏季是英国议会例行的休会期,君主需要履行的公共职责较少,可以安然退回到古老庄园营造的神秘幽静氛围中。而新首相也乐于按照医疗人员的建议,前往苏格兰接受这次“异地任命”:1955年女王第一次授权艾登爵士组阁时,特拉斯还没有出生。
白金汉宫官方网站在9月6日当天发布的一组照片,稍微打消了外界对于女王健康状况的忧虑。照片中,96岁的伊丽莎白二世身着苏格兰传统的格纹毛呢长裙,微笑着站在壁炉前,和自己共事过的第15位首相握手致意。据特拉斯向一位同僚透露,女王“精神矍铄”(in great spirits),交流无碍。同一天,美国《新闻周刊》还报道称:女王将在9月底之前离开苏格兰高地,返回王室家族位于英格兰东南部伯克郡的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今后也会更多在那里而不是35公里外的白金汉宫接待正式访客。她钟爱的长孙、康沃尔和剑桥公爵威廉在不久前偕妻子凯瑟琳(凯特王妃)搬到了温莎居住,女王最年长的曾孙、9岁的乔治也会在当地的一所私立小学开始学生生活。
但不到24个小时后,情况开始急转直下。9月7日白天,女王原定将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列席枢密院会议,批准特拉斯提名的内阁成员名单。不过在王室医生的郑重建议下,会议最终取消。即便如此,她还是坚持完成了最后的案头工作:签发向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持刀杀人事件遇害者表示哀悼的声明。9月8日一早,女王的私人直升机紧急从温莎城堡起飞,前往苏格兰的邓弗里斯庄园(DumfriesHouse)接载73岁的查尔斯王储,随后赶赴巴尔莫勒尔。中午之前,特拉斯首相和在野党工党党魁凯尔·斯塔莫(KeirStarmer)都接到了“女王病情恶化”的通报。英国夏令时12时30分,白金汉宫网站第一次发布了关于女王身体状况的声明,承认她“健康堪忧”,“正在接受医疗照护”。
中午12时40分,英国广播公司(BBC)一台中断了常规节目的放送,开始插播关于女王病情的实时快讯。有细心的观众注意到,当天下午所有的播音员和记者都换上了黑色西服。女王的二儿子安德鲁、小儿子爱德华以及王孙威廉紧急乘坐空军专机飞往苏格兰,但他们没能赶上老人的最后时刻:据内阁秘书西蒙·凯斯(SimonCase)向媒体公布的简报,下午4时30分,医疗组做出了女王“已经去世”的结论,而安德鲁一行直到半小时后才赶到庄园。傍晚6时30分,王室社交媒体账号正式发布了伊丽莎白二世“在巴尔莫勒尔安详去世”的消息。BBC由资深新闻主播休·爱德华兹(HuwEdwards)播报了讣告,接着奏响国歌,飘扬在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以及巴尔莫勒尔堡上空的英国国旗纷纷降下半截。在成为英国君主70年又214天之后,属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时代在这一刻结束了。
2017年3月,《卫报》独家刊登了一份关于英国政府在女王去世后采取的应变方案的说明文件,即“伦敦桥行动”(OperationLondonBridge)。文件显示,一旦医疗组确认女王已经去世,英王私人秘书将以“伦敦大桥倒塌了”这句儿歌歌词作为密语,通过安全电话线路向首相报知消息。接着,内阁秘书、枢密院办公室和高级政府官员也将获得通报。外交部还会启用其设在伦敦的全球应变中心,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4个奉女王为国家元首的英联邦国家政府传达讣告。王室和政府的官方网站要在第一时间切换成黑白色,广播警报传输系统(RATS)则会向BBC和各大主流媒体发出预警,提醒他们准备插播快讯,或者刊登提前撰写好的讣文。白金汉宫、白厅以及各地方政府大楼将立即下半旗,张挂出黑色布告和纪念物。而王位继承人将在次日与首相会面,并以新国王的身份对全国发表演讲。
自上世纪60年代正式起草以来,“伦敦桥行动”方案每年都要经过三次定期审核与更新,私下已经演习和排练过数十次。英国政府在9月8日当天的安排,可以说严格遵循了既定计划,几乎精确到分钟。唯一不同的是,王室选择了社交媒体Twitter而不是传统电视台或者网站作为发表讣告的第一媒介,比BBC新闻早了两分钟。这条推文在一个多小时内就被转发了65万次,获得超过200万个“点赞”,折射出女王及其家庭成员在利用传播学技巧营造个人形象时的丰富经验——从无线电、电视到流媒体时代,伊丽莎白二世始终维持着足够的曝光率和一点恰到好处的神秘感。这种技巧使她的形象得以进入至少五代英国人的集体记忆,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女王本人对此有过精妙的点评,她在一次电视讲话中表示:“很高兴有机会见证和参与这个国家生活中的许多戏剧性变化。”
那条通过Twitter发送的讣告,也开启了整个英国长达10天的哀悼静默期。报章关于通货膨胀和能源救助计划的抱怨暂时停止了,铁路和邮政工人宣布中止罢工,英格兰银行也推迟了关于加息问题的闭门会。人们开始以最隆重的方式追思这位过去70年一直扮演着稳定与秩序象征的老人。在白金汉宫、温莎城堡和巴尔莫勒尔堡门前,维持秩序的警员有序疏导着人群,使他们可以把鲜花、丝带以及女王生前喜爱的泰迪熊玩偶层层叠叠地摆放到黑色围墙栏杆上。在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Piccadilly Circus),商场外墙的大屏幕打出了女王生前几个重要历史时刻的巨幅黑白照片,中城的许多商铺主动在橱窗内张挂出讣告,还有一些年长的店主选择临时歇业,到广场和政府建筑前表达自己的哀恸之情。超过2000人参加了9月9日傍晚圣保罗大教堂的集体祈祷仪式,那也是查尔斯王储在把头衔改为“英王查尔斯三世”之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活动开始前,乐队演奏了埃尔加的作品《安魂曲》。
9月11日晚10时,女王的灵柩由一辆经过特殊改装的“梅赛德斯-奔驰”E级五门车搭载着,缓缓驶离巴尔莫勒尔堡。接下来的6个小时里,灵车先后穿过阿伯丁、邓迪等5座苏格兰城市,绕行女王生前曾经造访或下榻的一系列历史建筑,最后抵达爱丁堡的圣十字宫(Holyrood Palace)——王室在苏格兰的官方行宫。在那里,由查尔斯夫妇领衔的迎灵队伍将把棺木抬至圣吉尔斯大教堂,接受24小时的公众悼念。正式的国葬仪式则会在伦敦举行:9月13日晚间,空军专机将把灵柩从爱丁堡运回白金汉宫。14日上午,皇家骑马炮兵团(RHA)的炮车会以70年来最隆重的礼节,完成将灵柩从白金汉宫护送至议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的仪式。9月19日上午11时,葬礼将在附近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按照女王生前的决定,灵柩最终会被运回温莎城堡,长眠在圣乔治礼拜堂中。那里安葬着她的父亲、1952年去世的乔治六世国王和夫人,以及一年前病逝的王夫菲利普亲王。
即使对一个普通英国人来说,96岁的一生也已经足够漫长,漫长到可以串联起从“二战”到“脱欧”的驳杂记忆。而伊丽莎白二世作为立宪君主统治的70年,更是联合王国乃至世界现代政治史上前无古人的纪录。在她登基的1952年,英国还保留着其全球殖民帝国的相当一部分,千疮百孔的战争废墟、核大战的阴影以及帝国主义的野心仍然存在于一代人的生活中。而在她离世时的2022年,“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更多是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和文化象征存在于56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之间,独特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吸引力,或者说“软实力”,成为英国新的国家标签。在这个过程中,女王及其代表的王室通过复杂的自我塑造和重构,成为超越党派和政治变动的稳定存在,继续对普通人的生活施加着重大影响。尽管其间也伴随着挑战、振荡和徘徊,不会总是美好顺利的。
而在10天的哀悼静默期和隆重的国葬仪式结束后,这位构成过去70年英国社会“稳定器”的老人以及她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将被画上一个句号。英国人不得不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重新直面飞涨的物价、经济衰退的阴影以及新首相带来的不确定性。公众形象复杂的查尔斯最终登基成为国王,但他不可能复制母亲身上的传奇色彩:和已故的女王以及她的相当一部分怀念者一样,新国王也是一位古稀老人。而钟漏相催,日夜不息;川有急流,风无静树。 英国伊丽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