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20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去年年初,我在一家4S店买了轿车,提车当天4S店推出了保养优惠卡。销售人员告诉我,只有新车主才可享受厂家补贴的优惠政策,10次常规保养只需3000多元。价格确实很优惠,我看了保养卡封面,上面印刷的是厂家宣传广告,这又增强了可信度,随后我当场买了一套常规保养卡。车子是1万公里保养1次,一年时间里,我总共去保养过2次,卡里还剩8次。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当时的销售拉我进了一个车主群。该群不是车友会群,而是该销售近年来积累的老客户群。进群后才知道,原来那家4S店早已关门停业退网了,且从厂家退了保证金。很明显,大家购买的保养卡已经不能使用了。愤怒的车主们纷纷责问该销售,销售更是一肚子的苦水,因为4S店半年没有给员工交社保了,他自己也在想办法争取。之所以拉群,就是不想让老客户们吃哑巴亏,他劝大家想办法把保养卡给用了,尽量减少损失。
很快,有顺路的人开车去了原4S店,发现已是人去楼空。群里有近30名车主购买的保养卡还未使用完,于是有人开始打热线投诉,有人在网上投诉,以期能够解决保养卡的问题。
我给厂家客服打了电话,接线员表示会认真反映问题,也会把问题转交给相关业务人员办理。至于多久能得到答复,接线员表示自己不是业务人员,只能转接问题,我们在电话里约定一周内答复。但一周过后,没有任何答复。第二次打投诉电话,也是同样的接待方式、同样的等待结果。
没得到答复的不光我一人,所有打了厂家投诉电话的车主们均被告知请耐心等待,通过其他途径投诉维权的结果也大同小异,大家各自在不停地想办法。其间倒是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据说4S店在退网前把剩余保养卡的成本结算给了厂家,于是大家迅速去找厂家咨询,得到的答复是没有此事。这让着急的车主们又空欢喜一场。
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尽管大家不停地打电话投诉、找媒体曝光,但保养卡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回应和解决。车主们在自认倒霉的同时,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再也不敢买预充值的保养套餐了。
(读者 李利利)小区里的架空层
最近,老谭所在小区的业委会和开发商闹得挺不愉快,导火索是发生在小区的几起盗窃案件——小区多名业主的电动车电瓶不翼而飞。发生失窃本不是大事,却打破了小区原本的宁静。业委会忍无可忍,借此向开发商发难,矛头直指小区多个楼座架空层的使用问题。
事情要从头说起:老谭的小区在2015年左右建成。该小区多个楼座有架空层,交房之初,小区开发商就将这些架空层改造成了物业办公区和业主活动场所,物业办公区只占据狭小一隅,大部分空间都是供业主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如乒乓球室、阅览室、台球室、棋牌室等。业主们充分受益,乐在其中,于是默认了开发商对架空层的处置方式,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2018年春天,开发商以升级改造为由关停了小区的业主活动场所。等升级改造完成,老谭发现,原来的各种休闲娱乐场所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分隔后大大小小对外出租的店面。对此,开发商的解释是,这完全是为了便利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让业主们足不出户就能买菜、购物、理发、健身……
架空层开始对外出租时,小区成立了业委会。有人开始提出质疑:架空层其实是我们房子的附属物,它的产权和使用权应该归全体业主所有,架空层收取的租金,理应归全体业主支配。但当时业委会的多数人赞成开发商的做法,认为开发商的改造确实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便利,以前出门买菜来回半个钟头,现在来回10分钟,生活的确方便了。
矛盾出现在去年年底,因为经营不景气,架空层改造的部分门店陆续关停,开发商再次对部分架空层空间进行改造,这一回,小区里多了50多间简易出租屋。出租屋对外廉价出租,很快就住满了外来务工人员,进出小区的陌生面孔越来越多,小区的居住环境明显受到干扰,业主们的不满情绪渐渐累积,不断向开发商和物业施压。直到小区最近频发失窃案件,业主们终于忍无可忍,业委会聘请了律师,要求收回属于房屋附属物的架空层产权。
对此,开发商表示,小区架空层没有纳入小区公摊,不存在产权归全体业主所有的说法,应属于无产权区域。根据《物权法》“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应当允许建设单位对其投资开发建设的工程自营或者依法进行转让、租赁。
因双方均无法主张产权,争议的焦点最后落到了架空层使用权上。法院最后采纳了规划部门的意见,开发商未经规划部门允许,私自对架空层进行改建,属于违章搭盖,应予以拆除。无产权区域应由业主享有该区域使用权,并进行管理。
(读者 蒋霖)患焦虑症的白领
我的朋友小安在一家企业工作,前段时间她看了心理医生,中度焦虑症,在医院住了十几天。
几年前,小安生活很是惬意,白天上班瞎溜达,一周至少有4个晚上跟同事朋友吃大餐、去酒吧唱歌,很是自在。她老爸是公司的老财务,早早为小安计划好了未来:没让她读高中,而是去读中专,一毕业就安排进公司。用她本人的话:一进公司就看到了退休的样子。她的同事,全都是公司员工的子女或亲戚,整个一个“家族企业”。公司福利待遇非常不错,逢年过节有不少礼品,假日员工都抢着加班,因为有可观的加班费。全公司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员工不怎么来上班。
天有不测风云。突然有一天,企业改革,从此天翻地覆,领导班子一个一个换掉。中层领导开展新一轮竞岗,老的退休了,中年的荒废了,年轻的啥都不懂,公司断层了。公司开始每隔半个月就考试,考试不及格重考,重考不及格调岗降薪。每个人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其实应该是本职工作,只不过前几年都偷懒不做而已。
小安之前的工作比较清闲,2015年她被安排去下乡扶贫,回来之后就调去了办公室。她比较聪明,调岗不久便学会了收发文、写总结和讲话稿。公司改革后,她渐渐发现,平均每天要收二三十个文件通知,每天都要接几十个同事的电话,每2天写1篇总结报告,每周开5个以上会议,每个月迎接上级督导检查四五次,几乎天天晚上加班。然而加班费取消了,上班要打卡,接到群众投诉时员工和领导都要扣钱,做不好就被领导批评,犯错了就黑榜通报。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小安终究受不住这种工作强度,开始莫名失眠,头痛头晕,看医生也检查不出毛病。她想了又想,鼓起勇气去看了心理医生,确诊中度焦虑症,需住院治疗。小安一下子在医院住了十几天,那是几年来最安心的时间,天天睡觉加运动,专心休养身心。出院时,医生说:受不住就申请调离原岗位吧,去轻松一点的部门。
3个月后,小安复诊开药,医生说:“你病情缓解了很多,看起来轻松不少。”小安说:“我换了一个岗位,去基层任新职了。”
又过了几个月,小安去拿药,顺便带了同事津津去看心理医生。津津的症状是无精打采,常常无缘无故流泪。医生问:“你是什么情况?”没等津津说话,小安插嘴道:“啊不好意思,我离开原岗位后,津津就替了我原来的工作,所以,她现在来这里了。”医生哑口。津津也确诊中度抑郁。
据不完全统计,自小安的公司改革以来,5年时间,有20多人不同程度患上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8人主动辞职,甚至还有同事在工作中突发脑梗。
(读者 了眉)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