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说不完的英国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们选择重返霍格沃茨,是为了探讨哈利·波特的魔法到底源自哪里?为什么全世界的小孩和大人都为之疯狂?那个以哈迷为主体的情感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到底在向那个虚构的魔法世界寻求什么?它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精神能量与情感抚慰?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不管出于理解还是误解,人们喜欢和崇拜霍金,因为霍金的形象和语言早已渗透入普通人的生活。他坐在轮椅上的形象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经典的形象之一,就连他的由声音合成器发出的声音也已经成为他独特的标志。他看上去神奇又平易近人,人们在屏幕和杂志上看不到他的痛苦,更愿意把他当成一个远离了凡俗的偶像。
真正的史蒂芬·霍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在他所开创的时代里,他度过了怎么样的一生,又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哪些遗产?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大英博物馆,大概非“浩瀚”莫属。这座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馆内有700万件藏品,覆盖地球七大洲的文明和人类200万年的历史。它的馆墙构成了容纳漫长历史和辽阔地理的容器边界。如何穿越这迷宫般的被弯曲的时间和错落的空间?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强国、安理会五常之一和欧洲第二大经济体,英国诉诸脱欧的决定正在成为这个焦虑时代的风向标。自利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国际行动将变得越来越频繁,关于“世界是平的”、普遍繁荣和均质社会到来的愿景正在迅速消融。若干年之后,我们或许会意识到在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推倒了全球化进程逆转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就要来了。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约300年前,歌德在莎士比亚的纪念日发表了题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演讲。他以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昂高呼:“自然,自然!没有比莎士比亚的人物更自然的了!”啊,300年过去,莎士比亚依旧是说不尽的。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第一部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是1920年。此后近60年的写作中,她在侦探这个狭小的体裁内,为谋杀设置了无穷的时间与空间。她的谋杀不仅发生在乡村宅邸,也发生在高尔夫球场、豪华旅馆、长途列车、游轮飞机、东方异国之旅和考古挖掘地上。这些小说里的时空,就像时代的微型横截面,不仅定义着谋杀的结构,还映照着古典世界的世情与心灵,回应着现代世界秩序的崩塌,影射着帝国更迭的隐隐焦虑。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可以说,绅士培养的核心与其说是教书,不如说是育人。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培养全面人格的绅士——一直是公学的基因。曾经在哈罗和墨尔文公学任教多年的庞辛告诉我:在所有衡量公学的指标中,公学系统内部并不看重的就是A-level(英国大学入学考试)排行榜上的名次,因为排行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根本不能体现全面的品质教育。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理解人工智能,或关系到理解人类的未来。而要理解人工智能则必须从理解图灵开始。我们绕过流行文化的戏剧化叙述,回到图灵和他的思想本身。那是一个时代、天赋与个性共同塑造的故事。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剑桥对一切太认真,尤其是对自己。牛津人则维护着那种不费力气的优越感,偏爱极端的东西、古怪的人、绝望的情形。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无论后世以怎样的分析去解剖莎士比亚,最绝望或最无趣的时候莎士比亚留下的抑抑扬的格律依然持续着它们语言的魔力。萧伯纳确实说过:“沟通最显著的问题在于,我们总幻想它确实发生过。”绝大多数只从现实世界去理解书本上的莎士比亚的试图都难免被证实是笨拙的。如同友人间偶尔会注意到的,某些人注定享有自己独处于尘世之外的世界。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英国在彻底告别帝国时代后的一届奥运会。它渴望向世界传达年轻和活力,期待通过这个全球最受瞩目的国家营销舞台重新寻找身份认同。虽然仅靠半个月的体育比赛完成这个转身不太可能,但这是一个老帝国渴望走向年轻的起点。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们用100个关键词的方式,来介绍一下英国的文化,传统和时尚,我们回避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也肯定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东西,但这份名单的确能帮助我们梳理一下,到底什么叫“英范儿”。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伦敦创造了狄更斯,就如狄更斯创造了伦敦一样。当他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是一个微不足道、对这座城市充满陌生和恐惧的小孩子;但到1870年他去世以前,他已经为他的后代重塑了这个城市。他发现了用砖造就的城市,而留下一个由人构成的城市。伦敦进入了他的灵魂,离开伦敦他就没法创作。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Scotch”这个词是最明显的代表,只有产自苏格兰(Scotland)的威士忌才有资格被称为“Scotch”。这种酒非常鲜明地打上了苏格兰价值观的烙印,人们喝的时候总会想到那个海风吹拂的岛屿。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婚礼将完美进行,王子和王妃发誓一生忠贞不渝,如这个国家的价值观。这是一个老王国的软实力的集中展现:一种传承,一种变幻万千中的刻意保守,略显滑稽的尊严感和英国人忸怩的社交障碍相互应和。古罗马之后又一个培育出自己精英阶层的帝国,人人避讳谈起又处处存在的阶级意识,如王尔德所说,王室的存在不关乎法理而关乎情感,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被感知。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对于一个大学的神话来说,他最令人着迷的地方还是小说家福斯特描述的最为恰当:“精神和肉体,理智和情感,工作和玩乐,建筑和风景,欢笑和严肃,生活和艺术,这些对应物在别处是对立的,在这里却融为一体。人与书籍互相支持,智慧与情感携手并行,思索成为一种热情,辩论因痴迷而意味深长。”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1996年8月28日,与查尔斯正式离婚,戴安娜不再是王室成员,但保留戴安娜王妃的头衔。
1997年8月31日,与新男友多迪在巴黎车祸中双双遇难。此前6小时,戴安娜曾对一位英国记者说:“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爱情。结婚以后,我将过一种真正的普通人的生活。” 英国数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