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现在
作者:李鸿谷以书写为志业,比如记者,或者诗人,以及历史研究者……他们究竟在创造什么?常识里,他们各有使命,都在攀越自己职业或命运的山峰。
于我,偶尔,也有异想。
在来《三联生活周刊》之前,我在武汉一家都市报做编委,经常上夜班,看版签大样,签完,所有人努力一天的结果——那份报纸成型,可以下印厂了。凌晨4点多钟,离开办公室,我会去吃碗热干面和蛋酒,不时,天亮了,回到家。新的一天,已经印在我们的报纸上了!年轻当然骄傲。
在那有微微亮光的清晨,日常的自省是:我们选择的头条,还有那一版版的新闻,是这一天真正重要的事件吗?职业性的夜班,不免恍惚,是那一天一天的时间,创造了这份报纸,还是印着明确日期的报纸定义这一天又一天?
离开武汉,不上夜班很久之后,我意识到,这是“时间观念”发生的时刻。
结论倒是很明确:这一天,并不自然存在。无数竞争进入报纸的事件,都在准备定义这一天。
观念的时间,一念起,万水千山。从“时间弯曲”到“有界无边”,各种概念,在寻求理解的想象里被抽象……我上班的路上,会经过一个幼儿园,在他们的墙壁上,画满了银河般的星星,还有一个朴素的问题:“星星在宇宙中,宇宙又在谁其中?”这曾经几乎是我每天上班时刻的疑问——天真无邪又无解。那些孩子们的明亮眼睛,会洞穿这个宇宙,跨界而无边无垠吗?这个问题,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无法自拔——我们在时间之外,还是在时间之中?
来到北京,我的编辑生涯告一段落,成为不断约访陌生人,以及走在采访陌生人路上的记者,这份职业,与时间的抽象很难产生交集。
如果命中注定,觉悟自会发生。
职业记者做过30年之后,曾经坚如磐石的价值中立与零度情感,雪落无痕,一一瓦解,那个作为记者的“我”——我要求我的同事们写入文章中的,来串联并驾驭叙述的“我”。这是对“客观”的背叛,却是对“意识”的接纳。观察事件、描述现场,是通过一个一个有着情感的记者完成的,片面与偏见才是这个行为的真相,全知视角只是欺骗。这意味着,除了造物主,没有谁可以置身时间之外,凌驾时间之上,超然自处——我们一直在时间之中!
终于,那些恍惚的清晨,“时间观念”的光亮,重新闪耀。唯有身处连续性的时间中间,现在——才可能成立,并且包容过去与未来。
那一天,被印着日期写满事件的报纸定义;作为时间概念的现在,在我看来,正在被诗和小说,还有新知、思想创造出来!记者、诗人、历史学家……他们在竞争成为“现在”的创造者。寻找他们,尤其他们完成的那一本一本书籍,可以用来刻度时间。
对于行动者来说,所有的思考,并非只是形而上的思辨,它的结果,仍是行动。当我从记者回归编辑角色,我的同事问我:《三联生活周刊》的行读图书奖,主旨何在?我没有犹豫,“发现现在”!一家媒体设立的图书奖,我们无意在具体的学科里对出类拔萃者进行排行,那些诗和小说,新知、思想,在以年度为单元的自然时间里,谁在刻度时间?是我们的好奇,我们决定去发现它们。
发现现在,这个过程,我们相信,也在帮助形成现在。
出品方
三联生活传媒/《三联生活周刊》
组委会主席
李鸿谷
组委会成员
曾焱/吴琪/李伟/贾冬婷
项目统筹
孙若茜/贝小戎
项目执行
普光子
视觉设计
一千遍工作室
首届行读图书奖评奖的范围包括近70家出版单位于2021年全年及2022年上半年出版的书籍。奖项分设思想、文学、新知三类,每一类别都将颁出两个大奖,分别针对中文原创和外文译介。
奖项设立三轮评选机制,共38位评委席位,其中A轮初审评委24人,B轮复审评委9人,C轮终审评委5人。每一轮评选,我们都将要求评委阅读不少于规定数目的书籍,进行打分,并给出一定数量和长度的文字点评。2022年1月起,每个月末,我们都会将近一个月的评选进度进行发布,形成月度好书榜。
2022年1月至6月,6个月的“行读奖”月度好书公示后,综合2021年度部分的长名单,形成首届“行读奖”的完整长名单,共计120本书左右,并进入下一轮短名单评选。
2022年3月至7月,9人复审团从长名单中二轮筛选出30本短名单。
2022年8月20日,5人终审团从短名单中现场投票选出6本最终得奖图书,讨论全程直播,并于颁奖现场揭晓。 阅读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