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读图书奖文学TOP10

作者:普光子

行读图书奖文学TOP100《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作者:[英]亚当·希金博特姆

译者:鲁伊

一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亚历山大·洛加乔夫上尉爱辐射,就像男人爱他们的老婆。”《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的第一句话即建立了它的叙述基调:生动、简洁、高效。只有这种风格,才能加载作品中用到的多得惊人的现实材料,并将它们归拢于统一的叙述之下。毫无疑问,作品中数不胜数的真实的细节,得益于亚当·希金博特姆在调查研究方面所付出的心血,如果不是怀着深切的怜悯与同情,他也将无法发现它们。那种怜悯如同均匀的阳光,照亮了每个在灾难面前显得极其渺小和卑微的人物。——张悦然

《但丁传》

作者:[意]马可·桑塔伽塔

译者:李婧敬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意大利最重要的但丁研究者之一桑塔伽塔的但丁传记,治学严谨,考订详实,刻画了但丁动荡不安的一生和超绝特异的精神气质,着力书写但丁的写作与其生命历程之间的缠绕关系。附录里120多页的“文献说明”信息量巨大,透露出桑塔伽塔对各种文献的解读和判断,折射出支离破碎、隐秘幽深、生动鲜活的但丁的生命细节和关于但丁的话语沟壑。——胡桑

桑塔伽塔的《但丁传》,其独特价值在于将但丁的生平和作品置于他卷入的政治斗争之中,为我们欣赏但丁的作品提供了准确而精到的旁白和画外音。即使你没读过也不打算读《神曲》,这本书本身也非常值得一读,它以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人类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最非凡的一位人物在欧洲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个时期经历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情。——郑戈

《卡夫卡传:关键岁月·1910~1915》

作者:[德]莱纳·施塔赫

译者:黄雪媛/程卫平

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好的卡夫卡传记,仿佛置身于布拉格的街道上,看见卡夫卡走过去。——苗炜

记录了卡夫卡一生中最关键的五年:他最重要的几部作品如《变形记》《城堡》和《诉讼》,大多写作于此期间。在这个充斥着庞大异化力量的时代,即便冷静如卡夫卡,也不能不受影响,但通过自己“如幻梦一般的内心生活”,做出了创造性的回应。一如本书所言:“卡夫卡有一种了不起的本领:能将各种事实素材投入熔炉,再重塑为新的信号,同时又让你看不见它在现实中的来源。”读完这部传记,更能让人深切地体会到,对这样痛苦的灵魂来说,写作并不只是一项世俗活动,而是最后的救赎,他是在创作中拯救自己。——维舟

《必有人重写爱情》

作者:北岛

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很显然北岛不只是一个耀眼的文学史现象,还是中国50年来最富色彩的思想现象之一。他的诗作当然已不能如40年前那样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冲击,但他仍然是值得我们回头细细品味的人物之一,因为可能我们很快会发现如今的新一代并不是站在北岛那一代的肩膀上,而是仍然远远没有理解北岛那一代的高度。——罗新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是从北岛的诗歌认识当代诗歌的,不过,看完《必有人重写爱情》,倒又觉得北岛的画第一、文第二、诗老三了。这不是说北岛的诗歌不好,是因为他的诗歌更适合大时空。而当一代人离场,散文的时代降临,北岛的文章几乎就是两个世纪的桥梁,他是温柔的暴雨,是流亡的家园,他把时间的玫瑰变成雕塑,其中光彩,光技艺不可能完成,得用肉身。而真正展现他纯洁肉身的,是他的画。仿佛他突然不会说话不会写字,只能画画了的那种画。那种人之初的画。这是爱情的重写。唯一重写爱情的可能途径。可惜,书里收的画太少了。——毛尖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1871~1881》

作者:[美]约瑟夫·弗兰克

译者:戴大洪

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系列专著的第五卷,这一卷就有1127页!我是冲着欣赏传主的思想,另外怀着某种好奇心而选择了这部书的。坦率说,书太厚了,根本无法连续阅读下去。作者弗兰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专家,对传主喜爱有加,不吝惜笔墨,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读者却珍惜自己的时间。道理就这么简单,再重要的内容,也不能太任性,毕竟书是供人实际阅读的。也许此类书只适合少数研究者厮磨、对话,多数人根本无需、无权涉足。但太专门化的图书,也不必参与一般性的评奖,因为它们有可能挤占有限的奖牌,使评奖起不到应有的启迪、引领作用。我专门检验了第四部分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写作,结果有些失望。虽然不乏深刻的点评,但整体显得啰唆。——刘华杰

首先问题是它的厚度:它甚至比陀氏的大部头小说还厚。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是该先读完陀氏的伟大小说再来读这部关于这些伟大小说的伟大传记,还是反过来?但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其实都不成问题。因为你反正都应该读完它们,所以先读哪个都可以——无论小说还是传记。因为伟大的小说家传记与其相对应的伟大小说就像两座独立但又相连的岛屿,而将它们连接起来的桥梁,就是你,读者。——孔亚雷

行读图书奖文学TOP101《一把刀,千个字》

作者: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以《一把刀,千个字》作为小说题目,需要勇气。它的指向性太模糊,即便有明确的解释、出处。只有王安忆这样“恒定”的作家,才敢取如此浮动的书名。人们把“现实主义”标签贴在她身上,我想到她时,偏不是现实二字,而是经典,以及恒定:她是极少数每部作品都有恒定的高质量的作家。“月映竹成千个字”,这句启发书名的袁枚诗抓住了中华文明的一个精髓: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或者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生”与“熟”的交融。竹子是自然的,生的;字是文化的,熟的。那把刀,同样将自然的生食引向文化中的饮食体系。而人物,比如主人公陈诚,则以自然之本态,经历着历史这一社会与文化的结晶的百般锤炼。对王安忆来说,小说是对这种锤炼过程的呈示。——董强

《吉尔伽美什史诗》

译注者:拱玉书

商务印书馆

在北大的外语同行中,我尤其佩服一些东方古语言的研究者。在别人眼里,他们在延续着“冷门绝学”。事实上,他们所研究的往往涉及人类文明一些重要的源头,这些学问无论如何不算“冷”,不该“绝”。拱玉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译文和背后的扎实研究,让这部人类最早的史诗作品(早于《荷马史诗》六七百年!)丝毫不冷,反而充满了人性。人性中的神性,古代中的现代性。幼时不知道楔形文字的“楔”怎么念,读成“锲”,以至于成年后不注意还会犯错,露大“怯”。读完《吉尔伽美什史诗》,应当再不会念错,但同时,还是会联想到《荀子》中那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拱玉书的锲而不舍,让这楔形文字的泥版,变成了精镂的金石,成了真正的“玉书”。——董强

《千里江山图》

作者:孙甘露

上海文艺出版社

《千里江山图》开头,不同战线上的11个地下党员,每个人携带几张骨牌,从上海的四面八方出发,进入菜市场附近的一个秘密会议点,等待携带骰子的人给他们布置任务,也就是“千里江山图计划”。10个线索,包括特务和暗藏的叛徒,齐头并进,漂亮得不得了。然后,这个在小说第一节就被特务打断的千里计划,成为叙事麦格芬,一直到小说最后,整个计划都语焉不详。我们看到的是,在内外特务的强力监视下,陈千里率领行动小组,矢志不渝地再次进入计划。我现在特别期待这部作品被拍成影视剧,特务头子几乎为陈道明打造,对手可以用王景春或祖峰。男一号陈千里,漂亮、智慧、冷静又果断,可以考虑秦昊,反正千万别找刘烨、靳东。其余配角,建议用《潜伏》款班底。想想就激动人心,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好看的谍战剧了。——毛尖

一部精彩、时有动人之处的长篇小说。叙述准确简练,情节曲折复杂,相关信息和细节散布在紧促时间线上,次第展开,故事和人物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如同一幅山水巨制,最初只见晕染巨影,随着细节勾勒点皴,渐渐呈现重峦叠嶂气象万千。小说下半部,叙事力量开始展现,秘密逐渐揭露,每一次揭露和反转都展示了人性中光明和阴暗的尖锐冲突。陈千里、叶桃、叶启年三个人物的关系及其变化和结局,情感和冲突竟有几分莎士比亚的味道。这组人物关系甚至似乎包含了某种更为深刻的隐喻,对人性、对情感、对20世纪上半叶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革命政治。——小白

行读图书奖文学TOP102《只是一首歌:中国11世纪至12世纪初的词》

作者:[美]宇文所安

译者:麦慧君/杜斐然/刘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虽是一本学术书,但可读性很强,宇文所安考察的这一历史时段显示了作为歌词的词如何从表演文本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学体裁。关于词的诞生,他提出一种假说,认为根据表演对于“歌单”和“歌集”的实际需要,将演唱者的歌词按照被演唱的面貌抄录下来,促成了后来的“词”。于是,作者问题、性别问题、词集编选对风格的清洗和对词人形象的塑造等议题,都得以鲜活细致地展现。全书不仅从表演实践、文本来源、作者和词集编纂等角度考察“词集史”,而且也对重要的词人词作进行了解读与评析,并引发耐人寻味的观察和遐想。比如,让我们想象一下,柳永是怎样被塑造成一个不羁的浪荡子的?而写下过所谓“淫言媟语”词作的李清照会不会是一个更人性的李清照呢?——周瓒

文本不确定性贯穿始终,影响了后世对诗人形象的建构,是宇文所安略显“陈旧”的话语操作模式,个别处不免流于臆测,但在对文献不足或碎片化的古典文学的叙述中,又有哪位学者真的能完全避免臆测(说到底是想象的建构)呢?对于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对于历史现场的可能性的还原,对于诗人情感世界的多重体认,对生命情境的同情和理解,对于“词”在雅俗之间的周旋徘徊,尤其是对词的精英化过程,无不渗透着宇文所安式的认知。——胡桑

《技术大全》

作者:[波兰]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云将鸿蒙/云将鸿蒙二号机/毛蕊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莱姆是特殊科幻大师,是提供新奇思想的那种,不是写写一般意义上科幻作品赚点钱的那种。莱姆的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身份或者受教育、研究背景是科学哲学,至少在中国,人们经常忽视这一点。《技术大全》(SummaTechnologiae)的书名借鉴或有意模仿了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 (SummaTheologiae),显然不仅仅是名字相似,内容也真的直接相关。时代变了,现代以科学基础的技术取代传统社会的神学,不变的是功能推演。单凭书名的巧设,莱姆就赢下一城。但这只是个开头,莱姆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后续的展开,一种不可预见的预见性。他的作品提前预言了他人几乎无感的许多进展、新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重构物种,生命自主演化、主动适应,是否可能?实际上,乐观的精心设计与极端的盲目性混合在一起,未等发令枪响起,各路赛手已在隐蔽的赛道起跑了。几乎没人完全理解莱姆,而他试图先于众人一小步,尝试理解未来。——刘华杰

每个号称自己喜欢科幻文学的读者,都应该来看看这本在上世纪60年代遥望未来的著作。它的杰出不在于其中各种预言如今一一应验,而是在做出这种种精彩预判之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缜密思维与逻辑推演力,以及,将技术进步与生物演化等而视之时的谦卑。——张定浩 文学行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