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文:“火箭少女”的起飞之路

作者:吴丽玮

郑钦文:“火箭少女”的起飞之路0在以1∶2输给WTA(国际女子网球协会)世界排名第一的伊加·斯瓦泰克(Iga Swiatek)后,19岁的郑钦文在202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止步于16强。不过这个成绩已经让很多人惊喜了。首次参加法网正赛的郑钦文,在前面三轮分别战胜了前法网冠军哈勒普、东道主名将科内特等人,本轮她面对的是WTA排名世界第一的绝对强者——斯瓦泰克的个人积分比排名第二、第三名的运动员加起来还要高。

在两人的对决中,郑钦文赢下了第一盘,终结了斯瓦泰克连续37天不丢盘的纪录,这也是世界一姐在本届法网比赛中丢掉的唯一一盘。一开始,场面在斯瓦泰克快节奏的压制中徘徊。郑钦文0∶3落后,又在追至3∶5时,让斯瓦泰克手握了两个盘点,看似胜利希望渺茫。但此时郑钦文表现得比之前还要顽强。无论是两人的多拍相持,还是直线斜线的灵活切换,甚至在斯瓦泰克的速度威胁之下,轻切网前小球的变化,不但让她挽救了对方的盘点,还硬生生地把比分追成了6∶6平,并且在抢七大战中一举拿下。从斯瓦泰克盘中又是穿脱球衣,又是换球鞋的表现来看,她根本没预料到郑钦文会爆发出这般实力,这一场也在赛会报道中被形容为“斯瓦泰克被郑吓出了一身冷汗”。

可惜的是,郑钦文从第二盘开始,受到了大腿伤痛的影响。在赛后采访中,她也透露了自己因难忍的生理期疼痛,无法专注于场上比赛的无奈。不过这些都没有让她放弃跟斯瓦泰克拼搏的决心。在第三盘,她拆掉了大腿上的绷带,决意要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放手一搏,这让她曾经的教练阿克特·侯赛因(Akhter Hossain)非常欣慰:“她从小就有一种拼到底的决心。很多人在这种没有胜算的比赛中直接就放弃了,但她不会。”

在这次法网中表现抢眼的郑钦文被评为赛事五名“出人意料球员”之一。除了与斯瓦泰克一役,郑钦文在此前的表现更佳。尤其是在第二轮对阵前世界第一,同样也是前法网冠军的西蒙娜·哈勒普(Simona Halep)时,她不但以2∶1取胜,还以一个刚转入成年职业组比赛不足一年的小将身份给哈勒普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后者患上急性焦虑症,由此爆出了比赛的第一个大冷门。

“郑钦文跟哈勒普的比赛是她这次法网表现最好的一场。”湖北省网球队教练叶飞向本刊评价道。叶飞是郑钦文2019年正式去欧洲训练前的最后一任教练,他说:“郑钦文脑子很清晰,球路变化也多。而且她现在打球非常有耐心,以前是靠速度和力量取胜,现在对抗相持技术丰富了很多,比如对于红土比赛必不可少的放小球技术,她做得很出色。”

在法网结束之后,郑钦文继续参加了WTA125瓦伦西亚站比赛,她在决赛中战胜了另一个中国姑娘王曦雨,获得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级别最高的冠军。在这个冠军之后,她的WTA世界排名上升到第46位,成为新一任的中国头号女单运动员。

而随后一周在德国柏林的一场比赛中,她因为行程紧张,准备不足,首轮就遭遇失利。“虽然沮丧,但也没关系。”她的西班牙教练佩雷·里瓦(Pere Riba)告诉本刊:“我们的目标是温布尔登(温网),现在可以专心去做准备了。”

在网球四个大满贯赛事中,法网跟温网是截然不同的两项比赛。

法网是四项比赛中唯一的红土赛场。红土意味着球弹得更高,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更长,要求运动员有上佳的防守能力,同时也意味着双方的来回拉锯非常多,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更高。西班牙因为训练场地皆为红土,因此在这里训练的运动员在法网上的表现颇为突出。2005年,来自西班牙马洛卡岛的18岁少年纳达尔,正是在法网的红土地上获得了他的首个大满贯冠军。他将自己最擅长的红土比赛形容为“击球的角度更大,更考量几何学上的算计”。“在打网球时,教练会教你在地面上稳固好重心,让你的双脚和身体就位,这样才能有效地击球。但在松软多沙的红土场上,你似乎置身于溜冰场,许多击球必须靠滑步来到击球点并打出回球,而网球的常规技术到了这里都不管用了。如果你不是从小就在红土场上打球,你很难掌握这门技术。”

显然,在西班牙训练的郑钦文在法网比赛时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也让媒体评价她为更擅长红土作战的运动员。但郑钦文对此并不完全认同,她在法网赛后记者会上说道:“我喜欢红土,不过我更喜欢硬地。”表现出对6月底草地场地的温网比赛和8月底硬地场地的美网比赛的野心。同时,她在评价自己与斯瓦泰克的技术时显得非常自信:“我不认为我们俩的技术有很大的差别。我有自己的秘密武器,比如我的发球就比她的速度快,而且我们俩在红土上的跑动能力是差不多的。”

郑钦文:“火箭少女”的起飞之路1郑钦文赛后接受采访时的谈吐让叶飞感到意外。“她在湖北队的时候不爱说话,可能一个人孤独惯了,总是显得冷冷的。没想到她用英语接受采访时表达得那么得体,感谢赛事啊,感谢观众等,显然她的团队也在这方面对她进行了培训。”叶飞说。

郑钦文的团队目前有四个人。私人教练佩雷·里瓦是以前的男单职业运动员,负责她全部的训练和比赛计划,以及饮食安排。由里瓦带领,还有专职的体能师和康复师各一名。郑钦文的妈妈常年随她在海外训练,负责她的生活起居。除此以外她有兼职的营养师,但缺少一名陪打教练。“找到适合自己的教练团队很不容易,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更难。而且想找好的教练需要有更好的成绩。”叶飞说。

去年4月,正与一名运动员合作的里瓦接到一个教练朋友的电话,问他是否对一个“WTA排名第184位,挺有潜力的中国女运动员”感兴趣。里瓦在电话里得知,郑钦文对她当时的教练不满意,但因为里瓦有其他合约,所以拒绝了。没想到,8月份里瓦又接到这名教练的电话。“当时我跟那名运动员的合作提前结束了,正在度假。电话里我才知道,钦文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教练。”里瓦回忆说。

9月中旬,里瓦第一次见到了急切寻找教练的郑钦文母女。“那时钦文的身体状况不佳。”里瓦向本刊回忆道,“她因为受伤,已经很久没参加欧洲的锦标赛了。整个人看起来很失落。”

此时已是郑钦文留在欧洲训练的第三个年头。2019年,她像往常一样去欧洲参加赛季比赛,或许是疫情的原因,之后她没再回到湖北省队训练,而是留在了欧洲。在外人看来,这几年郑钦文在海外可以继续比赛,让因为疫情无法出国的很多国内运动员羡慕不已,而在叶飞看来,她出国前期发展得并不顺利。“她出国以后参加了ITF(国际网球联合会)的很多青少年比赛,这是好的一面。但其实应该有教练帮她规划,从16岁开始逐渐增加成人比赛的比例,因为成人跟青少年的打法是完全不同的。青少年比赛拍数少,打法简单。成人比赛需要很强的相持能力,技术要更细腻。像以前经常跟她一起参加青少年比赛的高芙,比她还小一岁,这次已经拿到了法网亚军,成人比赛经验比她丰富得多。”

郑钦文与里瓦的合作在两周试训之后正式开始。里瓦发现,郑钦文当时正处于一个瓶颈期。“她的基本功不错,但是现在被困在很多细节上面,而且需要有效的训练计划。”里瓦率先帮她调整正手技术,重中之重是解决发球的难题,在以往,郑钦文的发球不算理想,失误较多。另外,还需要帮她提高训练的强度。“西班牙的运动文化信奉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那里走出了很多网球名将,尤其是男运动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分有多高,而是他们足够努力。”新的网球赛季即将开战,里瓦给郑钦文安排了从早晨7点开始的高强度训练,既是日常,也是考验。里瓦告诉本刊:“很多运动员都不愿意一大早就开始训练,但钦文从来没有抱怨过。尤其是前四天,我给她安排的训练量特别大,她一声不吭地完成,我再给她加量,她还能接受。那时我对她就心里有底了,如果她按照这个节奏继续练下去,她一定会成为世界顶级球员。”

两人的合作很快就在新一轮赛季中初见成效。今年1月初,郑钦文在WTA250墨尔本夏季系列赛第一站进入四强,刷新了自己的WTA巡回赛最佳战绩。1月中旬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是郑钦文的第一个大满贯成人赛事,她从资格赛中突围,顺利进入正赛,并打进了第二轮。至此,她的WTA世界排名一路攀升,从第184名上升到法网比赛前的第79名,又在一个月内来到了世界前50名,于是被很多媒体称为直线上升的“火箭少女”。

里瓦认为郑钦文之所以进步神速,是因为她本身的基本功已经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她告诉我,她以前是跟着卡洛斯·罗德里格斯(Carlos Rodriguez)训练的。”里瓦说,“显然,她从小就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调整细节,另外就是要让她保持谦逊,保持住那种渴望胜利的‘饥饿感’。”

卡洛斯·罗德里格斯因与女网传奇运动员贾斯汀·海宁(Justine Henin)15年的师生情而跻身世界顶级教练的行列。海宁退役之后,罗德里格斯来到中国,担任北京匠心之轮网球学院院长。他也曾是李娜复出之后的教练,在执教期间,帮助李娜获得了2014年的澳网女单冠军。

郑钦文在10岁左右时,慕名来到了这所学校。一开始,她在教练阿克特·侯赛因带领的低龄组中进行集体训练,后来才由罗德里格斯单独指导。侯赛因告诉本刊,刚来的时候,郑钦文打得还不错,但也并不是孩子里最突出的,技术上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握拍的角度经常需要调整。“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看重的是孩子上场之后的态度问题。如果不在年纪小的时候就树立正确的态度,长大后肯定打不好网球。”

郑钦文在态度方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在场上指望教练的安排。“匠心之轮”当时由罗德里格斯组织了一支国际化的教练团队,除他本人外,其余五名教练分别来自比利时、法国、印度和孟加拉国,另一名教练虽然来自中国,但教练资质是在欧洲获得的。侯赛因回忆说,郑钦文刚来时不会说英语,跟她的交流都要通过翻译进行,于是郑钦文更加不爱说话了。“为了鼓励她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当时还在专职训练李娜的罗德里格斯跟她谈过很多次。”侯赛因说,“很多中国孩子都有类似的问题。他们之前太听话了,教练说什么就练什么。但网球比赛是没有教练在场边指导的,你不可能在比赛时还伸着脖子去找教练帮忙,场上的变化全靠自己快速判断,做出反应。”

其次,练习网球的小孩必须学会坚强。“钦文打不好球的时候也会哭,这对于小孩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她必须学会不哭。”侯赛因说,“我们的办法是多带他们出去比赛,尤其是去欧洲。那里有同年龄组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会亲眼看到那些优秀的运动员时刻都充满斗志,异乎寻常地坚强,永不放弃,而且有不被外界干扰的专注。”郑钦文虽然不太爱说话,但打不好比赛也会明显表现出情绪起伏。“我会让她冷静一下,等第二天再找她谈。‘你觉得问题在哪里?比赛时你有什么感受?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她自己把问题讲出来,我们再一起制定接下来的比赛策略,也是由她主导,让她制订出自己的计划来。”

网球少年们要学会的另一项基本技能,是高效地完成训练。侯赛因说,在罗德里格斯的训练理念里,青少年的训练时间不能过长。比如一个9岁的孩子,一周加上体能训练在内,总训练时长不应超过9个小时,否则他们会因为接受能力有限,渐渐对这个项目产生厌倦感。“钦文是那种永远不知疲倦的孩子。即使她累了,她也依然表现出一种继续训练的渴望,所以她常常对我们的训练强度不满意。”侯赛因说,有时她没有打好训练时的最后一个球,但教练不让她再继续打,把她气哭了,“那也没办法,她要去思考,为什么这个球没打好,为什么没有做到全力以赴。回去想好了,下午再来打”。

在匠心训练的几年里,郑钦文逐渐成长为同一批小运动员中最出色的一个,在后期,罗德里格斯每天会安排两个小时与她单独训练。“匠心之轮”的一位教练告诉本刊,罗德里格斯对郑钦文有很高的评价,那就是“饥饿感”,跟现任教练里瓦的观点一致。“她每一个球都很拼,不仅仅是比赛,训练中也是。别人可能对一些难球、远球就放弃了,但她永远会用尽全力地打。”

在郑钦文其他时期的教练眼中,相同的特质有不同的评价角度。去“匠心之轮”前,郑钦文是在武汉跟着李娜原来的教练余丽桥训练的。余丽桥评价这个七八岁的小姑娘,“不像别的孩子那么老实。如果两个人一组轮流打20个球,她会偷偷地打到30个才跟人交换,总是想尽办法多练”。

我问余丽桥,郑钦文和李娜究竟谁更有天赋?她回答道:“很难描述出网球运动员的天赋究竟什么样,因为网球太综合了,既要求速度,又要有耐力,协调性要好,力量还要大。我也是过了很多年,才终于发现李娜有一种天赋,她调整重心和步伐节奏的能力比其他运动员强很多。在郑钦文这么小的年纪,想看出她究竟有多大的天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她那种渴望打球的激情是一般人没有的。”

郑钦文:“火箭少女”的起飞之路2郑钦文是湖北十堰人。她的父亲郑建坪曾告诉媒体,郑钦文小时候喜欢蹦蹦跳跳,6岁时有次跟父亲出门,走了很久还不嫌累,还想继续走下去,因为“要多走路多锻炼,长大后参加奥运会”。郑建坪被女儿的回答惊到了。他认为女儿非常有体育天赋,决定往运动员的方向培养她。郑钦文则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在尝试了羽毛球、乒乓球和跑步之后,她最后决定学打网球,因为父亲带她去现场看了北京奥运会的网球比赛,她非常喜欢。

湖北省的网球训练水平不俗,但十堰的项目发展还很初级。在十堰进行了不到一年的启蒙训练之后,郑建坪决定带女儿去武汉拜师。十堰市网球协会会长吴平修告诉本刊,郑建坪得知他的女儿吴晨露是省队网球运动员后,希望他能帮忙引荐武汉的教练来教郑钦文,于是吴平修推荐了湖北省业余网校的夏曦瑶教练。

但跟这位教练练了没多久,郑钦文又转去了另一名教练孙燕燕麾下。孙燕燕告诉本刊,郑钦文当时的网球实力并不强,“动作很乱,球也打不到,但是脚下特别积极,打球很有激情”。跟着孙燕燕练了没多久,郑建坪又带着郑钦文去找在武汉大名鼎鼎的余丽桥。余丽桥向本刊回忆说,一开始并没打算收这个个头不高、身材偏胖的小女孩,“但是她爸爸非常执着。托付了第一个人被我拒绝后,又找到一个我很信赖的大姐来说情,我没法再拒绝,去大姐家跟他们见了个面。但师徒之间的这份情谊也没有持续太久,跟着余丽桥练了约两年后,郑建坪决定让郑钦文去北京继续训练。余丽桥当时的一位助教谢纯告诉本刊,在走之前,郑建坪曾经问他,有没有为她女儿专门组建一支教练团队的可能性。“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余指导当时的任务是为几年后的全国青年运动会输送人才。她爸爸能有这种想法,说明他对女儿的期望值真的非常高。”

吴平修非常佩服郑建坪义无反顾的决心和行动力。

吴平修的女儿吴晨露13岁进入湖北省队。“想培养一个孩子打网球,整个家庭都需要付出太多太多。孩子在体制内一待就是十几年,其中肯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没有勇气迈出去。”吴平修说,小时候为了提高女儿的训练水平,他把孩子送去了荆州的一所寄宿制网球学校。每到周五,他们一家人下午5点出发,开车7个多小时,第二天凌晨时分住进学校旁边的宾馆里,跟孩子一起度过一个短暂的周末后,周日晚上赶回十堰。“我们家亲戚里一共有三个孩子当时在那里打网球,每周末我们都是结伴过去看孩子。每次去的时候有说有笑,回来的路上就像开了辆空车。几个妈妈坐在后面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全在默默流泪,看着孩子手啊耳朵啊都生冻疮了,食堂的伙食也很差,心里非常难过。”幸运的是,几年后他的女儿顺利入选省队。这是一条保险的路,它意味着全家的付出没有付之东流,但回报或许也没那么丰厚。

但郑建坪从一开始培养郑钦文时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冒险精神。去武汉训练,意味着郑钦文要转学,同时要在训练场附近租房子住,家里势必要有个大人专程陪着。这个人一开始是郑钦文的外婆,后来她妈妈辞了职,开始长久地陪伴她南征北战。而当郑钦文选择离开余丽桥北上,也意味着郑建坪放弃了更省事的体制内培养路线。

当时和郑钦文一起跟着余丽桥训练的还有一个叫韩江雪的女孩。两人年龄相仿,还结伴去美国参加了青少年顶级赛事“橘子碗”。韩江雪的妈妈告诉本刊,当时两家人都有去美国考察青少年训练环境的想法。“郑钦文家想去找专职教练,我们打算找一所网球学校,让孩子一边在美国读书,一边打网球。”韩江雪的妈妈说,尽管全家对女儿的网球爱好鼎力支持,但首先就排除了进专业队的打算,“因为那样就没法学习了”。网球虽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市场化程度一直很高,凭着一个小家庭的能力或许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下职业路线,“但还是希望她将来能读大学,毕竟网球不能打一辈子”。韩江雪在家人的安排下去美国留学了两年,但因为网球学校教学不系统,家长因签证限制不能长期陪读等问题,还是选择了回国。她跟郑钦文一样,去了“匠心之轮”,也在附近租了房子,也是妈妈全程陪伴。每天训练结束后,韩江雪要回家进行一对一的私教补课。“数学、物理,都需要大量地补。”她的妈妈说,“房租一个月800元,训练费加上国内外的比赛费,一年要50万~60万元,这还没有算每天三个小时一对一的补课费。”

郑钦文在训练上的开销一定比韩江雪多得多。韩江雪一直只参加侯赛因的团体课,郑钦文有顶级教练罗德里格斯的每日私教时间,该校的体能教练罗曼·德弗特(Romain Deffet)告诉本刊,郑钦文是这批运动员中教练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每个星期,教练组都会围绕她的进度专门开会,她在体能训练上的针对性也比其他人更强。按照韩江雪妈妈的说法,“这当然是钱堆出来的”。

郑建坪是个生意人。跟他打过交道的几个教练只能大概描述出他是做外贸、建材或汽车配件的生意,那时在武汉像郑钦文这样从外地过去打球的孩子并不多,于是显出她的家庭条件不错。但随着郑钦文离开湖北,开始做一名纯靠家庭投入的职业运动员后,父亲的生意并不足以维持高昂的训练费,“据说她的爸爸还卖掉了老家的房子”,一位知情教练说道。但这并没有阻挡郑家父女奔赴欧洲求教的决心。谢纯跟郑建坪这些年断断续续有联系,他告诉本刊,郑建坪曾透露在欧洲的训练和比赛开销,每年需要300万元。“整个教练团队的开销都需要负担,包括比赛时的机票和食宿等等。为了筹钱,她爸爸也努力向湖北省队争取了支持,郑钦文的经纪公司可能也会负担一些,但大多数还是得自己掏腰包。”

除了倾尽所有的资金支持外,郑建坪还是一位强势的爸爸。“在他们家,什么事情都是她爸爸说了算,郑钦文和她妈妈都不做声。她妈妈虽然天天陪着她,但只管日常起居,训练的大事小事都由她爸来跟教练沟通。”一位教练说道。郑建坪也曾告诉媒体,在女儿的一次比赛中,他觉得孩子不够努力,于是当场就不留情面地打了她。

“有时候适度地给予压力,对运动员的场上表现是件好事。”多位见过郑建坪在比赛中教训女儿的教练,都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唯一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做法的是侯赛因。他告诉本刊,在“匠心之轮”,家长是不允许参与教练的教学活动的。而且作为教练,他绝不会对运动员发脾气。“发脾气就证明你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你没有办法告诉孩子们怎么做是对的,没办法帮他们,所以只能用恐吓的方式震慑他们。但如果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问题,我也会有惩罚,是体力上的,之后再跟他们开会,解释为什么要有惩罚,哪里需要改正。”

这种方式虽然温柔,但家长并不能忍受无法参与其中的限制。“我们花了很多钱,如果不认同教练的教学,还不能说了吗?”韩江雪的妈妈说,后来她带女儿离开了“匠心之轮”,去了深圳的一家俱乐部度过了大学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最终,韩江雪凭借网球特长,拿到了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学国际关系专业。

不知郑建坪是否也无法忍受不能参与女儿网球教学的规定。后来郑钦文确实离开了,但这更可能与她在青少年时期取得的成绩不够闪耀有关。“中国这一批‘00后’女运动员,有‘二王一郑’的叫法。”叶飞教练说道,“王欣瑜和王曦雨,这两个女孩很早就出成绩了,郑钦文跟她们俩年纪相仿,但成绩一直不如她们亮眼。”而结合“匠心之轮”教练们的说法,罗德里格斯一直很反对让青少年过早地参加高级别比赛。“发力太早,短时间内能出成绩,但后期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侯赛因说道,他们一直给郑钦文保持着比赛两三周后再回来训练两三周的节奏,郑钦文虽然不乐意,但他们认为这是更好的一种方式。叶飞说,郑钦文落后于“二王”的表现,一度让她非常着急。或许这正是郑家决定离开北京,去离赛场更近的地方的原因。

“无论中西方网球教育理念有多大的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家庭越来越成为推动网球训练的主体力量。”叶飞说。 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