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9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村镇位于京郊的山前平原地带,借着这个条件,全镇大力发展大棚种植,有种蔬菜的,有种葡萄的,还有种反季节大桃的……各家按着各自的想法来,至于卖菜,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而因为销售渠道的不同,收入也相去甚远。
最早涉足大棚种植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人。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他们,最不惜力气。大棚种植的特点是反季节,连冬天的农闲也不存在了。大棚的蔬菜该卖了,他们好像从来也没有多想过,一棚菜都是一起锄了,然后就近卖给来收购的菜贩,紧接着埋头翻地种下茬菜。对于菜价,他们普遍持一种乐天知命的态度,今年菜价高一点,那就兜里鼓一些,明年菜价贱了,也无非叹息两声,在他们心里,菜价从来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事。
阿浩不到40岁,他和媳妇是年轻人里少有的留在村里种大棚的农户。七八个大棚,两个人是忙不过来的,他们也不像父辈那样天天独自埋头干活,而是长期雇着好几个帮工。阿浩家的大棚光西红柿就种了四五个品种,什么普罗旺斯、紫色切罗、圣女果,净是如今城里精品超市热卖的水果西红柿。大棚靠近高速入口,许多返城的车辆会路过,冬天的几个月里,阿浩立块广告牌,吸引了不少来采摘草莓、西红柿的客人,一季采摘的收入就抵得上普通蔬菜种植户一年的收入了。
听说今年阿浩媳妇把黄瓜卖到了8块钱一斤,把村里人都惊呆了。“在哪儿卖?”“直播卖!包邮到家,50块钱一箱。”城里人一边看着直播一边就下了单,隔着屏幕看看大棚里绿色的风景,就算解压了,对50块的支出根本没当回事,要知道那些大叔大妈卖给菜贩的黄瓜顶多两块钱一斤呀。于是,跟阿浩媳妇关系好的几家,纷纷央求她直播时也捎带上自家的菜,阿浩媳妇回复,“不是不帮,是平台给的直播时间就那么多”,她也没办法。
隔壁的丫头帮老妈卖菜也有新招数,她经常发动同事朋友“献爱心”,老妈种的西红柿和大蒜,总是很快就分而销之,售卖价格还比卖给小贩高出不少。老妈很开心,觉得自己的劳动终于受到了尊重,表示接下来收获的玉米还这么卖。
真希望村里的农产品都能卖上更好的价钱,让辛苦劳作的乡亲赶上网络销售的红利。
(读者 河虾)父亲的证明
老金的父亲一年前去世。父亲去世时,名下有两处房产,老金和老婆孩子住一套,母亲住一套。最近,老金和母亲想把房子过户到两人名下,跑东跑西忙活了一周,老金发现这个事情挺复杂。
老金先找到不动产交易中心。按照中心工作人员的要求,老金提交了父亲以及自己爷爷奶奶的去世证明。工作人员告诉老金,材料不充分,最大的问题是老金父亲和爷爷的关系不太清楚,需要证明老金的父亲是老金爷爷的儿子。老金蒙了,仔细想想,要出具此证明确实不太容易。原来,老金的爷爷奶奶在老金父亲5岁那年就去世了,那时爷爷没有单独立户,所以父亲的户口落在太爷爷家里,只能看出老金的父亲是太爷爷的孙子,看不出是谁的儿子。
听了工作人员的建议,老金开始尝试找父亲的出生证明。但年代久远,找一纸70年前的出生证明谈何容易,老金问东问西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加之父亲、爷爷生前没有稳定工作,也没留下什么可以证明关系的档案材料,老金只能回老家寻找人证。村里的老人们愿意出面证明老金的父亲就是老金爷爷唯一的儿子,也愿意在老金写的证明上签字按手印。
老金把村里老人们签字的证明交给不动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依然不行,他们明确告诉老金,现在办理财产继承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政府提供免费服务,前提是至少有单位或者社区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第二种是公证处办理,可能需要收费;第三种是由法院判决。
后来还是老金的妈妈想出了解决办法:老金的父亲年轻时曾在某工厂的保卫科工作过,虽然是临时工,但和同事们关系处得还不错。这些同事里,有一位姓刘的老人后来当了副厂长,当初这位刘大爷对老金父亲的情况特别了解,知道他幼年丧父,还帮他介绍过对象。如今刘大爷虽已退休,找他帮忙开一张证明应该不是难事。
老金的妈妈找到刘大爷,刘大爷特别热心,去厂办调出了当年的人事资料,资料显示当年确实有过一位姓金的保卫干事。几经周折,老金终于拿到了证明自己的父亲就是自己爷爷的儿子的材料,也如愿办完了过户手续。
(读者 蒋霖)卖西瓜的快递小哥
我家小区附近新建了一个街头小公园。平日傍晚时分,或周六周日午觉后,想出去透透气,小公园正是好去处。不到300米的步行道,有花草绿树、凉亭台阶,足够周边小区的男女老少散心玩耍。
夏天来了,有一天与爱人一起从公园回小区,路上觉得口渴,心想要是来个西瓜就好了。去超市吧,还得扫码戴口罩过关,有点麻烦。正寻思着,发现小区大门旁的人行道上,居然就有个卖西瓜的小摊。翠绿的西瓜,不是平时见到的那种大而圆、一个就重达十几斤的,而是小巧玲珑、看上去只有几斤重的,两三个人一顿就可解决,不必留到第二天再吃。
小摊用一张没有背靠的折叠椅支着,是一对年轻男女在照看,男的坐着,女的站在一旁招呼来往的小区居民。我停在摊旁,拍了拍一个瓜,砰砰的声音听起来很脆。“您来一个吧,个个熟。”小哥招呼道。我正要开口说来一个,就听他说:“张姐,这瓜好,没错。”“是你呀,怎么又卖瓜啦!”我爱人姓张,原来他们认识。
“我白天送快递,晚上卖瓜。”小哥说话快言快语。这瓜是他们几个朋友自己去大棚里收的,晚上再开车到小区门口卖。小哥帮我们挑了一个嘎嘣脆的西瓜,4元一斤,不到7斤,女的还抹去了一点零头。回家吃了,确实清甜解暑。
此后,每天晚上从公园走路回来,我都要顺手买上一个西瓜,没有一次不熟或者不好吃的,看来他们选瓜时下了功夫。
忽然有一天,吃过晚饭出门溜达,刚出小区大门,就见人行道上站着一个穿制服的城管。“你这车也不错啊,干吗在这儿呢,走吧,别摆啦。”城管的声音不大,但言语里透着一股命令的语气。一旁的快递小哥连声说“好的,好的”,把几个西瓜放进了后备厢。我这才看见,路旁停了一辆城管执法车,还有一名城管在催促另一个摊贩赶紧收,那个摊好像是卖桃子和香瓜的。
后来,快递小哥没能继续在小区外面卖西瓜。听我爱人说,这个小哥又把他送过外卖的客户建了一个群,在群里吆喝卖一些东西。不过我爱人对卖的那些东西不感兴趣,就退群了。看得出来,这位快递小哥一直都在想方设法为生活谋出路。
(读者 老瞿)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