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巡航导弹与“北约印太化”
作者:宋晓军当地时间7月6日,美“政治新闻网”两位记者乌肯耶(Lawrence Ukenye)和布莱恩(Connor Brien)发了一篇题为《国会准备否决拜登的核退却》的报道。报道的大致内容是,包括一些民主党议员在内的参众两院准备在最终的“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草案中添加一项被拜登政府“砍掉”的项目——潜射核巡航导弹。尽管这个话题之前美媒体就报道过,但当我想到北约在刚刚发布的新“战略概念”中首次提到了中国,于是我就确定了本期专栏文章的标题。
简单说,2018年特朗普政府批准恢复了已于2010年退役、封存的潜射核战斧巡航导弹(SLCM-N)项目。特朗普政府不仅称其是在“大国竞争”时代有“加强对地区对手的威慑”的重要工具,而且还在随后批准的国防预算中为其拨了再研发款项。对此拜登在竞选时就表示了反对,同时在今年3月向国会提交的“2023财年国防预算”请求中,删除了对SLCM-N项目的拨款,而且指出此举与尚处于保密状态的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中的评估相吻合。接着,在参众两院讨论形成的“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又不约而同地恢复了对SLCM-N的约4500万美元研发拨款。同时“政治新闻网”在报道中还引用了一些支持SLCM-N项目的议员和官员的话称:这主要是为了威慑中国和俄罗斯。
说到所谓“威慑中国”,我就想到了《华盛顿邮报》一篇社论里的一句话。针对北约在新“战略概念”中首次提出要应对中国构成的所谓“系统性挑战”,6月30日《华盛顿邮报》在社论中说:关于如何用切实的资源来支持这一新的承诺,几乎没有具体的细节。正是这句话让我想到,若不久后拜登真的签署了经参众两院修订核准并包含为SLCM-N项目拨款的“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那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其实这完全可以用“北约印太化”来解释。众所周知,2021年9月北约的两个发起国美国和英国与印太地区的澳大利亚签署了三国共享核潜艇技术的协议(AUKUS),若SLCM-N项目得以兑现,不就相当于北约在印太地区有了“核潜艇+潜射核巡航导弹”这样一个“具体的细节”了吗?
说到“北约印太化”,我还想到1954年成立、1977年解散的效仿北约在军事上主要对付中国的“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现在看,当年组成SEATO的8个国家中,除了美、英、澳正在打造针对中国的“具体的细节”外,其他五国中的法国、新西兰、巴基斯坦、泰国和菲律宾如今与中国的关系,完全可以用“今非昔比”来比喻了。那么这些国家会因为SLCM-N这个“具体的细节”的兑现,转而更积极参与“北约印太化”吗?《政治新闻网》报道中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反对者认为SLCM-N会制造核升级的不确定性而让盟友退避三舍;支持者则认为,对手对在潜艇上可能发射核巡航导弹的担忧“有利于威慑”。目前看,拜登政府明显支持前者(为此拜登还专门提出过一个替代的“印太经济框架”构想IPEF);而国会大部分议员(包括很多民主党议员)明显支持后者。那美政府和国会之间在“北约印太化”上的这种纠结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7月9日在巴厘岛与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议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晤时说过的一句话——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些自相矛盾和言行不一,从深层次反映出美方的世界观、中国观以及中美历史观、利益观、竞争观都出现了严重偏差。许多人由此认为美国正患上越来越严重的“中国恐惧症”。 北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