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9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因为装修房子,今年常去建材城,不时在建材城遇到被父母带在身边上网课的孩子。
去选窗台板,走进百十平方米的店面,不见老板娘招呼,正疑惑间,一个童声传来:“我们家大人都不在!”说话的小男孩坐在以往他妈妈的位置,自己动手泡方便面。与店主通电话联系,得知夫妇俩这两天去外地了,让我们在店里看好样式拍照发给他们。于是在小男孩吸溜面条的声音中选好了石材,与店主在手机上完成了沟通。要跨出店门时,还是不放心地问了句:“你爸妈他们要过两天才回来吧?那店里……”小男孩边吃边回答道:“还有工人和我在一起。”
周五下午,去建材城买点零碎物品,出门时狗狗也跟上了,家属进去选购,我则陪着狗狗在建材城的院子里溜达。不知道我们是怎么被几个孩子给盯上的,他们小心翼翼地凑近,围拢,目光全都投到狗狗身上。看着他们渴望的小眼神,我拍拍狗狗,让它蹲下,告诉它别叫,孩子们也随着蹲下了,与我们保持两步的距离。“阿姨,它吃火腿肠吗?”一个孩子突然发问,我点点头“嗯”了一声,没想到几个孩子撒丫子就跑,边跑边说:“阿姨!等会儿我们!”
几分钟后拿着火腿肠回来的孩子又多了一个。我告诉他们狗狗叫辛巴,他们也学着呼唤“辛巴,辛巴”,凑得比刚才近多了,争着把手里的火腿肠递给辛巴。辛巴吃了谁手里的肠,谁就高兴地欢呼。两根火腿肠吃完,胆大的孩子已经敢摸辛巴的头了,胆小一点的也鼓起勇气摸了几下辛巴的身子。家属叫我了,孩子们热切地望向我,提出一个出乎我意料的约定:“阿姨,您下个礼拜五还来吧!还带着辛巴来,行吗?”
又一天午后,我走进了一家井井有条的灯具店,一对年轻小夫妻以专业的介绍征服了我。细一打量,店里除了商品,还摆着一个乐高的积木桌、一把儿童餐椅、一辆小童车,原来宝宝就在旁边的沙发上午睡呢。聊起来得知,这对“90后”夫妻觉得虽然现在给人打工,挣的钱不是很多,可是考虑当下的需求,能兼顾工作和孩子,并且在市场上一直能与用户、厂家打交道,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再过半年,宝宝就上幼儿园了。”对于年轻的妈妈,那将是一个新的起点吧。
来建材城买东西的顾客不像去逛商场,很少带着孩子来,因此建材城的设计者也没有考虑过给孩子预留一处空间,于是那些被在建材城做生意的父母带在身边的孩子就找不到适合他们的去处,看他们对狗狗的喜爱,就知道他们多么渴望被关注,渴求平等地交流。
(读者 河虾)拥挤不堪的校门
最近,儿子家的保姆出了一点意外,接孙女的重任就落在了我肩上。
我孙女读小学一年级,就读学校是本地家长一致公认最好的小学。早些时候,为了让孩子顺利进入这所小学,儿子不顾我的劝阻,七拼八凑筹集了一笔钱,在学校施教区内买了房。这套房的房龄至少有20年了,不仅套型老旧,小区环境也一般,房价却是附近非学区房的2到3倍。
我退休前做过40年的教师,在我看来,好学校确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助力,但关键在于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家庭的氛围,以及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
这些日子,学校应家长的要求延长了孩子的在校时间,下午5点20分起,分年级分批次错峰放学。我孙女上一年级,是最早放学的;可即便如此,我去接孩子的时候,学校门前依然是人山人海。当孩子们开始走出校门时,家长们高度紧张地簇拥在学校门口,生怕错过了自己的孩子。一批家长与孩子走了,又一批家长来了,如此这般循环往复,通常要半个小时才能结束。
为什么放学竟然搞得如此紧张,时间拉得又如此之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该校的办学规模十分宏大,一个年级10个班,一个班级大约50人,在校生达到了3000到4000人。
说来凑巧,我孙女就读的这所小学,恰恰也是我和我儿子当年就读的小学。50多年前我上学时,每个年级4个班;我儿子上学时,每个年级6到8个班;而今我孙女就读时,每个年级10个班。即便如此,它还算不上我们这个县级市里招生规模最大的——有的小学2022年下半年的招生计划是16个班。
从小学到中学,学校越办越少,规模越来越大,似乎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看来,学校越大,就越有面子;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因为“学区房”的“拉动”作用,房价不断蹿升,也让地方财政收益不小。眼下将“地方名校”异地搬迁,或者在各类新区办“地方名校分校”一类的做法十分常见。为了让孩子能够读上好的学校,家长们不得不掏空家底去购置“学区房”;又由于学校越来越集中,学校离学生的住所越来越远,让接送孩子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读者 严阳)存在事故的二手车
两年前,老孟在某二手车平台买了一辆豪车。最近,老孟想换车,卖掉二手豪车,再买一辆新车。老孟把车开到本地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在对车辆一番查验后,市场的老师傅告诉老孟:您这车的后围板被切割焊接过,属于事故车,跟您的预期相比,评估价可能会少2万块。
老孟一听就蒙了,两年前在某二手车平台看好这辆车时,平台工作人员告诉老孟:进入我们平台的二手车都经过了240多项检测,绝对没有水泡火烧车,也不会有事故车,您就放心买吧。出了二手车交易市场,老孟马上赶到当时买车的二手车平台门店。听了老孟的陈述后,门店经理大摇其头,直呼不可能,如果老孟觉得自己的二手车果真存在问题,那请拿出证据。谁维权谁举证,只要老孟拿出证据,平台会给老孟一个说法。
老孟觉得平台说得也在理,可要出具事故车的证据又谈何容易。他首先想到的是当年卖车的车主,可两年过去了,对方的电话早已无人应答。老孟记得车主就是本地人,既然是本地人,如果车辆出过重大事故,那在当地的4S店一定可以查到维修记录。老孟列了一个本地4S店的名录,用周末两天挨家挨户跑了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辆二手车的维修记录还真被他找到了。老孟买车是在2020年3月,这车在2019年10月份大修过,修车记录确如二手车交易市场的师傅所言,后围板遭遇过事故,被切割焊接过。
从4S店打印了2019年的维修记录后,老孟回到二手车平台的门店。门店经理的态度好了很多,经过一番交涉,门店经理承认这是工作失误:“我们可以将当初购车时的6000块钱服务费退给您。平台经手的车辆太多,难免会有纰漏,希望您能谅解。”
老孟说:“仅仅退还服务费,恐怕不行吧,事故车肯定要贬值。当初在你们平台买车,我可不是照着事故车买的啊。”
门店经理拿出当初老孟签的购车协议,指着协议中的一条说:“《车辆检测报告》仅供买卖的甲方乙方参考,丙方(二手车平台)不对此报告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任何承诺、担保及承担任何责任。如果完全照着协议来,平台是没有责任的。”
老孟买车时没注意到这样的无赖条款,此时他有点恼了,质问门店经理:“如果不是出于对平台的信任,谁会在平台上买车呢?我直接去二手车市场得了。”随后,老孟警告门店经理,如果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他会向相关部门投诉。门店经理此时有点怂了,承诺会向总部反应,并在两天内给一个说法。两天后,老孟接到门店经理的电话,平台同意对老孟购置事故车予以补偿,具体补偿金额需平台评估师当面核验。
(读者 蒋霖)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