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想测试人格

作者:陈璐

为什么都想测试人格0“我是ESFJ,想找ISFP。”这串由四个字母组成的奇怪组合,是网络上突然兴起的MBTI测试,火遍了国内外社交网络。凭借微博上高达22.8亿的阅读量和约47.5万的讨论次数,MBTI已经成为2022年的首席社交密码。经过排列组合得到16种字母组合,分别对应着16型人格,高效地成为描述自我和定位他人的标签。

人为什么如此迷恋做人格测试?从占星术、面相学、塔罗牌到MBTI,几千年来人们从未停止对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渴求。层层标签下,我们内心想要面对与追寻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是谁?生而为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之下是否真的存在什么答案?这始终是吸引普罗大众和心理学专家的问题。

在“二战”背景下诞生的MBTI,曾被寄予了类似的理想主义:通过分类测试,人们在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和特征之后,得以理解、尊重和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它的兴起有着一段奇怪的历史,未经专业心理学教育的迈尔斯和布里格斯母女俩,在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分类基础上创造了它,并最终把这项未经科学验证的心理测试发展为当今一个年入2000万美元的产业。

但是,人们对这种依附于心理学的产业从未停止过质疑。MBTI到底科学吗?它是如何发展为史上最受欢迎、最赚钱的心理测试的?这真的能帮助大家匹配到对的工作吗?当下的年轻人为何会再度痴迷MBTI?他们真能在这种标签化的分类里面找到归属感吗?我们观察和采访那些为人格测试而狂热的重度爱好者,和人格心理学专家深入探讨,向职场资深HR寻找真相……试图在这期封面故事中解答当下流行现象背后的这些问题。但始终要注意的是,无论你信还是不信它,相较于MBTI的简单分类,我们要了解人类是多么复杂。 mbti心理学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