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如何认识真实的自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而当负面情绪不仅出在外部,深受其苦的人知道它沉积在自己内心,以至濒临崩溃时,则需要解开刺激与情绪之间内在叙事。宫学萍形容这个过程像是“拉片子”,“在外界刺激和一个人的暴怒之间,把自动负性思维撑开,一帧一帧地观看,在这不到一秒的时间里,头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场大戏”。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如果我们不能哪怕只是在生活的部分时间里安于现状,或者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里安于平凡,生活就一定是不平衡的。认识到残缺比完美更有价值,残缺比完美更美,这是很难得的智慧。”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在如今可见的“身体”里,古希腊的身体是理想的典范。古希腊有一个“英雄裸体艺术公约”,规划出了人们心中理想身体的古典学术概念,标准的头身比例、肌肉体块,半人半神的裸体雕塑成为如今对那个时代的理想化身体的想象。他们也认为,只有健康的完美的身体才能孕育出健全的精神。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对于年轻人来说,个人空间的变迁和重组正在不断上演。就像《单身社会》的作者克里南伯格在采访中跟我说的:“很少有人想永远独居,这不是人生目标,我认为它是一种人们开启和结束一段关系前后的可靠选择。”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创办的人生学校,就是用文学、哲学和艺术,帮助普通人解决失恋、离婚、工作压力、经济不景气、育儿问题等等。他说,“疗愈”这个词应该从广义的角度去解读。直面和承认生命中的丑陋和复杂是一种领悟和成长,而发觉自己内在的潜能和世界的无限可能性也同样滋养人心。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当人们把眼光放在生活质量的提高上,而非疾病的治愈上时,局面并不那么悲观,“在疾病进展的所有阶段,我们都可以追求一个更好的生命状态。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并不是画等号的。认知症患者同样可能有愉悦的精神世界,正如同研究生学历的人和高中学历的人都可以很开心地生活。即使疾病进入中重度,在正确的照护与干预下,减少精神行为问题的发生,尽可能让患者从容、安宁、有尊严地度过晚年,也是可以期待的目标”。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们或许应该过一种互相映照的“双重人生”——一种现实的,一种幻想的;一种正在发生的,一种从未发生的。通过省察你的幻想,可以省察现实;而通过检阅未曾度过的人生,可以帮你指向更有意义的人生。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们怀念旧时的道德规范与田园牧歌式的情调,然而我们不仅缺乏勇气和必要手段去恢复它们,也无法继续认真对待它们。尊严、自由的意义和作为其基石的社会环境与意识形态,仿佛今日在电子游戏与社交网络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对待圣诞老人或其他童话的态度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