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报道背后的“人才PK”
作者:宋晓军中国海军某驱逐舰支队组织海上实战化训练,唐山舰派小艇前去支援“受损”舰艇(摄于2月28日)
(马玉彬 摄/新华社 供图)
5月13日,我在当天《解放军报》第二版看到了一篇题为《海军驱逐舰某支队跨舰选拔人才》的报道。其大意是:解放军海军某驱逐舰支队为了更广泛地留住高级军士,建立了“跨舰选拔高级军士机制”以及该“机制”实施以来一些具体的成效。看了这则仅500多字的报道,让我想到解放军近期刚刚施行的两部法规以及5月10日美海岸警卫队一位上士写的一篇博客,于是就确定了这篇专栏文章的题目。
先说上文那则报道中提到的在中国海军内部的“人才PK”。报道中介绍,以往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在高级军士选晋上,一般是在各舰艇内部进行。而一旦有的舰艇因为满编,新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高级军士)只能选择离队,进而造成部分优秀人才流失。但自从该驱逐舰支队实施了“跨舰选拔高级军士机制”后,相当于打破了原来的人才在舰内“自我循环”的机制,不仅确保了在全支队范围可以对人才“优中优选”,也确保了优秀人才不会因“机制缺失”而流失。文中还特别介绍了新“机制”的流程是透明和公开的,即“各舰上报空缺岗位、机关公布选晋名额、选晋人员自主申请、业务部门考核把关”。
说到“人才PK”与两部法规的关联,必须要强调的是,于2021年10月1日施行的新《兵役法》为军队吸引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比如在新《兵役法》中放宽了高学历年轻人的入伍年龄,即普通高校毕业生征集(入伍)的年龄可以放宽至24岁和研究生征集(入伍)的年龄可以放宽至26岁。再比如在新《兵役法》中强调的“实行以志愿兵役为主体的志愿兵役与义务兵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实际上也是为类似海军这种知识/技术密集型军种留出了更多高级军士的位置。同时还要强调的是,于2022年3月31日施行的《军士暂行条例》(包括与其配套的《军士职业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也是专门为保障包括高级军士在内的专业军士权益而设立的。
再说“人才PK”与美海岸警卫队上士罗杰斯(John Rogers)写的一篇博客的关联。当地时间5月10日,罗杰斯在美海军协会会刊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改革美国军衔制度》的博客,他在文中强调了美军的军衔晋升和薪酬制度已远落后于部队需求,其中他特别强调了目前的晋升和薪酬制度对海岸警卫队军士“不公平”。比如他在博客第一段写道:尽管军士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军士和军官的待遇却明显不一致;尽管有多年的实际领导经验,但经验不足的军官也比军士更早接到晋升命令。当然,他在博客中也表示,他不是要贬低军官的核心地位和军队的现状,而是要阐明“一个可以改进的旧系统的现实”。也就是说,罗杰斯上士期待的是一次良性的内部“人才PK”。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中国海军某驱逐舰支队的“人才PK”,还是美海岸警卫队上士在博客中提到的“人才PK”,最终无疑都是为了自己所在的团队能与设定的“海上对手”在现实空间进行真正的PK。说到这儿,我要说一下在我写这篇专栏时刚看到的两则消息:一是中国海军刚刚印发的《海军军事职业教育实施细则(试行)》将于今年6月1日施行;二是美国总统在“美国-东盟峰会”期间宣布投资6000万美元,用于美海岸警卫队在“印太地区”指派更多人员并设立培训小组,以“帮助满足合作伙伴对海上培训和能力建设的要求”。 驱逐舰海军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