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那些被放大的偏见与底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任何单纯的技术都没办法让人类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类的能动性。我们都知道技术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洪流不可阻挡。就此别过之时,我们想用一种审慎的态度来看待技术对人类和社会的改变。我们为旧时代送一首挽歌,也希望那些曾经点亮智慧、滋养心田、温暖支持了彼此,伴随人类从历史中走来的宝贵的东西,能够跟着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唯流量论”的逻辑,其实也来自于移动互联网鼎盛时期流行的一句话:“所有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的做法重做一遍。”可隔行如隔山,资本烧钱和以流量为考核标准并不适用于内容产品领域。现在,“大IP+小鲜肉”几乎是烂片的代名词。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你对他们一无所知,而他们对你无所不知。这种知识与权力的不对等,不仅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更是对整个社会根基的侵蚀。而且,用户的无知并非出于愚笨,而是监控资本主义的刻意隐瞒和操纵。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按照社会学家曼努埃尔·卡斯特里斯的说法,在以图像为主导的“网络化社会”中,视觉文化是日常生活的重要表现,而视觉文化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观看这个世界。那么,在图像社交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观看这个世界呢?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正是因为家暴与普通暴力的差异性,使得很多人试图阻止家暴时,很难进行专业的判断和处置。家暴真的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吗?什么样的家暴具有紧迫的危险性?为什么有的人在分手或离婚后,又主动回到施暴者身边?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们对“他们”的本能观点和情绪反应,其实是被某些潜在的隐性力量所塑造的。无论偏见也好,看似理性的归因也好,不过是我们的认知和逻辑急于跟上情感的自我而编造出来的故事而已。这也算一种“确认偏误”:我们更擅长记住佐证而非反对自己观点的证据;验证时更倾向于支持,而非推翻我们的假设;以及更倾向于用怀疑的态度检验我们不喜欢的结果。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们试图从这些青春期少年的视角出发,去看他们的世界,到底是什么触发了他们的“恶”?这些恶,到底是他们天性中携带的攻击性失控,还是后天教养环境的忽视或社会文化的腐蚀?这些“恶”与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是否有特殊的关联?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环境,造成了他们的攻击或被攻击?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面对甚至稍显讽刺的更“客观真实”的八卦新闻,虽然它在中国也只是刚刚起步,作为新闻从业者,自省“底线在哪里”,未必不是一种健康心理。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驱动之下,狗仔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无不用其极,公共人物的权利在弱化中同时他的权利界限也被模糊化了,那么,彼此之间有无界限?或者说,这条界限该划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