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8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老高最近和大嫂闹了点矛盾,事情的起因是今年年初启动的旧村改造,而矛盾的源头还要从2015年的那次房屋买卖说起。
老高他爹在世时,给老高兄弟两人留下两处院子,兄弟二人分家时每人一个院落。老高大哥10年前去世后,一直是嫂子和侄子相依为命。2014年,村里开始对房屋确权,老高大哥的院子落在了侄子名下。但侄子不成器,在外面欠了高利贷,老高大哥生前辛苦赚下的家底很快被败光了。2015年,大嫂担心儿子会卖掉村里的院子,就和老高商议,想把自己儿子名下的院落卖给老高。另一个原因是大嫂做生意手头紧,需要资金周转。
大嫂向老高提出卖房请求,老高起初不太愿意,当时村里的房子不值钱也没人租,而且自己家也不缺房子住。大嫂派出娘家人劝说老高:高家的宅院,卖给别人到底不是那么回事,你也不差那点钱,就把这房子买了吧。
在亲戚们的游说下,老高和嫂子签了一份房屋买卖协议,给了嫂子6万块钱。交易完成后,嫂子住回娘家,侄子继续在外面游荡。一年后,老高的侄子因车祸身亡,嫂子成了孤家寡人,和老高一家的来往慢慢就少了。
今年年初,村里公示了旧村改造方案,按照方案,一处院落可以换两套回迁房。听闻消息后,嫂子找到老高,想把当初卖给老高的院落要回来,她说当初卖房不是真卖,为的是防止儿子继续败家,如今则想把当初“抵押”的院子“赎”回来。
老高对嫂子要房的举动哭笑不得:当初院子不值钱,你卖给我,如今院子拆迁值钱了,你又想要回去。
亲戚们知道嫂子这些年过得不容易,都来劝老高。老高拿出当年的房屋买卖协议,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还有村委会的人签字作证。亲戚们说,有协议,但房子没过户。老高说,当年村里买卖房子哪有过户的,如果嫂子想打官司,他奉陪到底。
嫂子没打官司,而是找到老高他娘诉苦。老高娘俩商量后,决定拿出一套回迁房给嫂子住,嫂子百年之后,房子还给老高的儿女。嫂子不同意,说出了自己的苦衷:自己现在有地方住,再要房子有啥用,只希望老高的孩子能为自己养老送终。老高叹口气,对嫂子说,如今儿女都在外地,怕是一个也指望不上,谁给我养老我还不知道呢。两套回迁房,你挑一套过户到你名下,让房子给你养老,比哪个孩子都靠谱。
(读者 蒋霖)乡村古树如何保护?
前些天看新闻,四川沐川有村民将自家一株野生桢楠树以1500元的价格出售,以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被公诉。被伐桢楠为樟科楠属楠木,为天然林。该案中的桢楠树买家也涉嫌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被起诉。
我随手网上搜了一下,砍伐、出售或收购珍贵树木后被追究刑责的并非孤例。这让我想到了老家村中一棵黄连木。那棵树高十几米,树径最大处超过80厘米,到现在有100多年树龄了,是村中唯一的古树。十几年前我曾经听到村里人说,有人来调查过那棵大树的情况,还做了登记,似乎还提到要保护大树,但后来再无下文。4年前,我意外得知,大树被砍了,树的主人家用它给过世的老人做了棺木。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很难过,村里很多人也都为此感到遗憾,村里再没有超过100年树龄的大树了,甚至超过50年的树木都难找了,这棵黄连木算不算珍贵树木?能随便砍吗?
很多地方树龄超过百年的大树屈指可数,那些乡村古树即使不属于珍贵树种,但对于当地而言,也应当予以保护。去年我在县城偶然看到一棵老刺槐被围栏保护,还挂有牌子,上面显示,那棵树有104年的树龄。刺槐树在我们这里乡村随处可见,这样普通的古树都被挂牌保护了,那些属于珍贵树种的古树不是更应该受到保护吗?
最近我又带着孩子去本县一个村子,看一棵被称作“千年古树”的银杏树。这棵银杏树径有1米多,树干一侧有四五十厘米宽,没有树皮,上面有一树枝看上去早已朽坏。古树有围栏保护,但围栏内树下仍然有大量新近踩踏的脚印,且树的一侧地面寸草不生,连落地的树叶都看不到,明显经常有人踩踏。围栏基座上有香炉,有人刚燃香祭拜,围栏外垃圾遍地。我转了一圈也没找到什么保护性文字提示。
雌雄异株的银杏树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一棵“千年古树”,靠围栏圈住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我想,负责珍贵树木保护的相关部门很有必要给当地那些珍贵树种以及古树挂个保护牌,最好能说明保护理由、法律依据、措施,顺便也向公众介绍一下相关树木的习性特征,提高人们对珍贵树种的保护意识。原属于村民自家的古树或者珍贵树种保护牌上,可以把户主列为树木保护人,当地不妨考虑予以适当的补偿,进一步提高村民保护古树和珍贵树种的积极性。毕竟,事后无论如何严厉的刑事责任追究,都无法挽回珍贵树种被砍伐的损失。
(读者 温凉河)电动车充电之困
我所在的小区规模不算小,三栋回迁楼加上四栋商品房,每层13户、共28层,按四口之家粗粗一算,整个小区就得上万人。
小区得益于旁边的小学被一个不错的教育集团收购,房价也水涨船高,商品房、回迁房都卖得风生水起,每一户人家也都挤满了人,基本不存在闲置的情况。
尤其是大家要早起接送孩子,考虑到交通拥堵等,很多人家里除了汽车以外,还置办了电动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代步工具。每天早晨趴在窗口,都能看见鱼贯而出的送娃大军。
这些电动代步工具都需要充电,可老旧小区之前肯定没有这类设备。随着网络上电动车起火事故频发的消息不断出现,大家对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关注。家里没有电动车的人,觉得这不能忍;但家里有电动车的又很委屈,谁也不想把重大安全隐患放在家里,但能去哪里充电呢?
物业先是在楼下象征性地引进了一个充电柜,一个上下两层可以放8个锂电池的柜子,大家看到以后嗤之以鼻,就8个格子,怎么够用?
很多人还是陆续把电动车推上楼,介意的人只能选择搭乘其他的电梯,虽然有志愿者站在楼梯口让大家不要往里推,但是一句“你让我去哪儿充电”让人无言以对。
再后来,小区上了电视节目,记者来到小区暗访,了解了居民们的感受,也揭露了小区充电桩少、居民无处充电的困境。业主群里大家都很激动,心想这都上电视了,应该能很快解决这个问题吧。
可事实上并没有,居委会和物业只是象征性地找大家征求意见,看居民是否同意在特定空地上安装充电桩。可他们要求必须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时间现场填写意见表,可以想象大家都要上班,并没有多少人去填写,这些提议就被搁浅了。
小区业主们坚持打热线投诉。在各方压力下,小区又有了动作,在车棚里加装了一个小设备,大约可容纳十几辆车围着该设备充电。再后来,又加装了十几个可以拉线充电的设施。
尽管居委会和物业都在想方设法满足大家的需求、改善充电环境,但一栋楼就一个小小的车棚,车棚里堆满了大家平时或用或不用的自行车、电动车,如果想充电,就得接一条长达数米的充电线。需求多供给少、人多地方小,让电动车充电的问题解决起来变得十分困难。
(读者 趴趴)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