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蔡晓光与圆融的理想主义

作者:薛芃

王阳:蔡晓光与圆融的理想主义0导演李路第一次联系王阳时,距离开机仅剩20来天。加上微信的当天,王阳就去见了导演。那天是2021年1月28日,王阳印象很深。两人聊了一个小时,从《人世间》的整体故事、基调,其他角色的特质,到对蔡晓光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导演期待的质感,一一涉及。王阳第一次全面地接触到蔡晓光——这个近乎完美人设的角色,理想主义、浪漫气质、办事靠谱,这是王阳当时对蔡晓光的认知。

聊完后,回去等消息。王阳很期待能参演,但没有十足把握,因为当时墙上还贴着其他备选,“我未必是导演心目中的第一人选,有资历比我深的,有名气比我大的,也有形象比我更好的演员。不过我也不差。”当时的剧组已经基本成型,除了大哥周秉义的演员还没定下来,雷佳音、宋佳、殷桃几位主演和周家父母、六小君子都已敲定。

在这部群像戏中,蔡晓光的戏份算不上多,但从人物的关系上来说,蔡晓光始终与周家关系密切,又是周蓉的第二任丈夫,也很重要。王阳记得,最早导演预估这个角色有200多场戏,“这是一出众生像的戏,演员众多,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戏,我觉得200场已经很多了。开机前后,剧本只出了十二三集,每个角色在剧情里的发展、走向、人物状态,很多东西当时都还没那么确定”。

1978年出生的王阳,演了十几年戏。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王阳与同班的张铎、任重并称为那一届的“上戏三剑客”,后来他们一直是好哥们儿,2014年,三人还一起出演了现代医疗剧《青年医生》。不过直到那时,王阳依然不温不火。

真正让他出圈的是四年后的综艺《我就是演员》,他获得徐峥组冠军,被“粉丝”划进了“叔圈男神”的范畴。在2021年的电视剧《叛逆者》里,王阳饰演叛国者、军统陈默群,他演出了反派毒辣中的惶恐与焦虑,又一次被更多人认识。

摆在面前的蔡晓光,却是王阳从未尝试过的类型。

见面后的第十天,副导演通知王阳,“导演定你了,演蔡晓光”。

敲定进组后,王阳来不及读原著,他说他没法一边演戏,一边沉浸在小说的情节里。如果那样的话,“我怕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就会演得四不像。既有梁晓声老师原著中蔡晓光的形象,又有王海鸰老师给你的,我怕夹在中间不左也不右,反而会影响自己的理解”。因此,王阳选择先不看小说,他希望日后有空时,从参演亲历者的角度,再完整地读一遍原著。

少时的蔡晓光一出场,就是替周蓉给周家人送信,告诉他们周蓉不辞而别,去了贵州下乡,更要紧的是,她要追随自己心中的爱人冯化成。周家人一直以为的青梅竹马蔡晓光,只是以朋友身份单恋着周蓉。蔡晓光在整部戏中最重要的基调就此定下,即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夫妻,他都深爱周蓉,不曾改变。

王阳:蔡晓光与圆融的理想主义1王阳饰演的成年蔡晓光出场的第一场戏,奠定了他另一个基调——解决问题,他有能力也心甘情愿地去帮助周家的所有人解决问题。周秉昆想要离开木材厂,来找蔡晓光帮忙,工厂的门卫不让进,秉昆只能打着蔡晓光小舅子的名号进来。工厂办公室长长的走廊里,随着蔡晓光的出场,原本有些低沉的气氛被轻快的背景音乐取代。此时的蔡晓光意气风发,是重型拖拉机厂宣传处主任,言行中透着生活的优越感,而另一边,迷茫的周秉昆还在为工作发愁。

剧本里的蔡晓光近乎完美。“晓光身上有很多非常好的标签、优秀的品质,他通透、豁达、圆融、阳光、帅气,又是个很浪漫的人,他有很强的宽容和迁就能力。”王阳说,在所有这些品质中,最重要的是通透,“晓光看透了生活的本质,看透了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之道,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这是晓光身上最闪光的地方”。

仍是在王阳出场的第一场戏中,晓光劝秉昆去酱油厂工作,说酱油厂虽然不如拖拉机厂体面,但是实惠啊,厂里总会发些酱油、醋、味精、盐之类的,自己家用不掉,可以送人啊。在年轻蔡晓光的处世观里,人情往来就是很重要的一环,他从不避讳,人与人的关系是要靠相互往来维系的。

虽然蔡晓光的情商高,却不让人觉得油滑,这是难得的。王阳解释道,晓光的家境很好,父亲曾是省商业厅的干部,后来虽然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差点没能上大学,但他身上有一种同周蓉相似的清高与孤傲,又能用与周蓉不同的圆润的处世之道将这些棱角隐藏起来。蔡晓光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

“很多人会用圆滑来形容蔡晓光,但我在表现的时候,希望那种圆滑的味道没有那么强。”在梁晓声的原著里,蔡晓光留着络腮胡子,而王阳的形象干净帅气,跟络腮胡的样子差了不少。在王阳的理解里,蔡晓光并不是一个那么圆滑的人,“我理解的蔡晓光是看问题更通透一点,豁达一点,但没有那么圆滑,内心还有一些坚持,有理想主义,有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与某种洁癖”。

王阳:蔡晓光与圆融的理想主义2王阳这个版本的蔡晓光,像是包裹着层层海绵的一块砖石,看似世故、圆融、通情达理、办事利落、能屈能伸,但在这些让外人舒适的处世之道下面,是他自己维系的理想与浪漫,甚至是锋芒。

王阳认为,蔡晓光“是一个包容度很高的人,他也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晓光的通透和可爱,在于面对事情总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在他境遇好的时候,会热心帮助一切需要他伸出援手的人,在他生活遇到低谷时,也同样能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要放下身段,比如当年以全省第二的成绩考上北京广播学院,但又因为家庭的缘故,只能进工厂,他就必须要调整心态”。

深爱周蓉却不得不看着周蓉与冯化成相爱,考上广院却不能去读,后来成为导演,剧本却又被编剧私下转卖,这些事件都是人生的低谷,蔡晓光的人生一点儿也不顺遂。但在这组大群像中,他是阳光的,处变不惊又云淡风轻,当观众被这一束光的魅力吸引时,他人生的阴影却成了人们的盲区,不被人看见,甚至他深爱的周蓉在中年以前也不曾看见。

空白不白

杀青之后,王阳复盘了一下,自己的戏份大致是一百二三十场。这在一部58集的电视剧中不算多,平均每集两场戏。但事实上是,并不是每一集都有蔡晓光的戏份,往往连着四五集都不出场。那蔡晓光去哪里了呢?在整个大的故事构架里,没有蔡晓光的戏份,但在他自己的人生里,他每一天都在活着,他是怎样活着的,以什么样的状态,经历了怎样的起伏,这是王阳很在意的问题。

“蔡晓光出场的每一场戏,都带着自己的任务,有他的作用和功能。也就是说,每一场戏都有实质性的内容和内核。”王阳对自己在剧中演过的每一场戏,都很有印象,往往有他的出现,某个事件总会往前有所推进,而不是简单的“垫一笔”。

有一场戏,是周蓉因为分房子要求人办事,过不去心里的坎,她去剧场找蔡晓光,希望得到开解。这场戏是蔡晓光的高光时刻之一,他太了解周蓉了,明白周蓉的顾忌,也知道该怎么说才能让周蓉接受。从现实的来龙去脉到伟人的宁折不弯,蔡晓光洋洋洒洒地展开了一段开导。“海鸰老师写的这一大段台词,如果不了解剧情的话,可能会觉得是碎碎念,太鸡汤了,或是有些絮叨、啰唆,但看戏的人一路跟着走来,到这个节点的时候,都知道周蓉有多理想化,是个纯粹地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剧情发展到这里,这一大段‘鸡汤’并不突兀。”王阳说道。

此时的蔡晓光说出了观众心里的话,他很少“批评”周蓉批评得如此不留情面,说她的宁折不弯是娇气,说她就是“吃不了精神上的苦”,虽然38岁了,但还是像18岁那样不懂人情世故。他的言语间虽是说教,却字字句句是深刻的关心,是只有知己才会直言的“良药”,也隐隐透着宠溺。

在一通说教之后,他还是二话不说地答应了周蓉,帮她送礼求人,不需要她出面。周蓉临走时,略带羞怯地说了句“谢了啊”,蔡晓光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回了句“走你的”。他不需要周蓉的任何感谢之言,只是心甘情愿地乐意帮助她解决一切问题,而这也是他在维护自己心底里对爱情的那份理想主义。

这场戏只拍了两遍,一遍是中全景,一遍是近景,导演都很满意,顺利通过。王阳的对手戏,大多数都是与宋佳合作完成的,在多场戏的合作中,两人也越来越默契。王阳说自己是感受型的演员,在对手戏的互动中接到对方给予的反馈和支撑非常重要,宋佳恰好是这样一位可以在片场提供很好反馈的演员,相互激发。

在剧场开导这段戏之后不久,因为分房的事,周蓉跟冯化成在家中大吵了一架。因为房子没分下来,周蓉把蔡晓光送人的海参要了回来,晓光赶到周家,第一句话问周蓉怎么回事儿,是带着怨气的。但他收着,没把怨气释放出来。这件事引来冯化成大怒,与周蓉大吵,差点打起来。蔡晓光劝架,拉着暴怒的冯化成离开。临走的时候,站在门口,他给周蓉留了一个“嘘”的手势,把手放在胸前往下压了压,告诉她别吵,放平静。

这两个手势都是即兴的。王阳在解释这场戏时说道:“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去安慰周蓉,如果只是一个眼神,虽然能传递出信息,但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我觉得这个手势周蓉能解读,观众也能解读。大家会从蔡晓光的肢体语言上找到他对周蓉的安慰,和那种温暖的东西。”

在《人世间》的很多场戏里,都有演员的即兴发挥。王阳说几乎每一位演员都不会去预设什么,不会去给角色刻意加戏,都是把人物的状态真实带入,表演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水到渠成在于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演员需要去丰富角色,要么做一些案头工作,要么去仔细想想这个角色的‘前史’,也就是在剧情里没有出现的某一阶段,这个角色都做了什么。我觉得这对于蔡晓光来说很重要,因为他在整个剧情里,戏不是满的。我必须要去填补这个空白,填补人物变化的过程,才能让蔡晓光在每一次出场的时候都能衔接得上,而不是跳的。”

王阳:蔡晓光与圆融的理想主义3在现在的剧本里,蔡晓光的感情线很单一。除了周蓉这个绝对主角外,他还有过一位剧院的演员女朋友,不过时间不长就掰了。与周蓉的谈话中,透露出他也结过婚,妻子车祸康复后两人还是决定分开,在这之后,他便对婚姻看得很淡,不再想结婚,独身的自在更适合他。这些剧情都一笔带过,也就是王阳所说的“戏外的空白”。

在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一代人中,蔡晓光的爱情观算是特立独行的——以独身为名的守候。他痴情、坚守,年轻时一往情深,历经世事之后,也没减,颇有点《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爱情意味,时间让他们到老了才能相爱,带着一种虚无的浪漫主义色彩。

不过剧本已经将蔡晓光的感情做了简化,加了一层滤镜。在梁晓声的原著小说里,蔡晓光是一个“守而不忠”的人。小说里,周蓉与蔡晓光结婚后,为了寻找女儿玥玥,只身去法国待了12年。在这12年中,蔡晓光有过情人,但依旧守候着周蓉回来。小说里有一段话,是晓光对周蓉说的:“你当年是大美人,世上的美女很多,爱读书的美女太少,爱读书又有独立见解的美女少之又少,你是美女中的珍品。我为珍品而痴,这是值得的。你影响了我,改变了我。幸亏认识了你,现在我才成了导演,尽管想拍自己喜欢的题材太难了,但毕竟还是我喜欢做的事。”

在蔡晓光看来,周蓉是他的灵魂伴侣,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而不是柴米油盐之事。这种爱情,倒不是说比秉昆与郑娟之间的爱情高级,只是在那一代人中,罕见。

王阳与宋佳都是哈尔滨人,梁晓声也是哈尔滨人,《人世间》原著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哈尔滨,很多剧中主演都是东北人,这像是一个量身定制的组合。拍摄期间,王阳经常回忆起儿时的哈尔滨,东北人对冬天和下雪有着特殊的情结。他说自己是个纯东北人,父母不是闯关东来的,祖上还有一些蒙古族的血统,“这种身体里边流淌的所谓的血液和基因,注定了我对戏里的内容不会陌生”。或许是因为相似的成长环境,王阳与宋佳的对手戏更多几分默契。

最后一集里,60多岁的蔡晓光陪着周蓉,两人一块儿回贵州山区去看当年周蓉奋斗过的地方。王阳在想,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年老的晓光?“他年轻时那么意气风发,一出场就是一缕光似的照耀着别人,我不想在最后的阶段,尤其是60多岁时刻意表现他的老迈。头发也花白了,眼神也显得迷离,走路要弓着个腰,不应该是这样。”

某种程度上来说,王阳塑造蔡晓光,即给予他棱角,给予他低谷与灰暗时的失落感;另一方面,他也把自己的理想化投射在了蔡晓光身上。他觉得即便是老去,蔡晓光依然是很有精气神的,不要佝偻着,语速也不需要刻意放慢,当最后他跟周蓉站在篝火边的那一刻,依然是温暖的,甚至比年轻时更温暖。虽然他老迈了,脸上也有了老年斑,他的鼻唇沟很深了,眼角下滑了,头发花白了,但他依旧是一束光,最后跟周蓉在篝火前对视,让他回想起这一生,哪怕只是由100多场戏串联出的这一生,依然是十分丰满的,是整部剧中温暖的一束光。这是王阳对蔡晓光的理解,也是他为数不多对人物的“设计”。

(本文图片由片方提供) 宋佳人世间周蓉剧情片王阳巴基斯坦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