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作者:刘畅

呵呵0作为一个拟声词,“呵呵”也许从人类用声音表达情感起,就有了意义。宋代《集韵·博雅》中“呵呵,笑也”的定义与如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一模一样。目前史籍中最早对拟声词“呵呵”的使用,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不哭,直言呵呵……大笑而去”。此后,古诗中“呵呵”也常出现,譬如唐代诗人韦庄的《天仙子》:“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

这样的意思在如今两个人面对面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毕竟人总会绷不住发出各式各样的笑,在书面语中也仍有“听到别人对他的赞美,他呵呵地笑了起来”的古典表述。因笑声背后丰富的内涵,“呵呵”的作用也十分丰富。《“呵呵”的语义演变及其演变机制探讨》中分析,当你感叹今天天气好,对方回答“呵呵,是啊,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雨,今天终于晴了”时,“呵呵”不表示具体意思,只是作为一个话语标记,起到增强语气的效果。而语气中的情绪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呵呵”都可以承担,像感叹天气好时,“呵呵”表示轻松,而在“呵呵,我并不愿意被这样称呼”中表示不屑。

其中最特殊的,便是单独出现的“呵呵”。言语交际就像一轮轮出牌,牌手们要互相接牌,才能把游戏继续下去。而在诸如“我看这孩子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倒不如让他去学一门手艺”“呵呵”这样的对话里,“呵呵”就像一张“说了却好像什么也没说”的牌。按照常理,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是向对方传递信息,应该尽量消除交流中信息的不明确,说话人应为听话人提供尽量多的信息;但“呵呵”没有提供额外的信息,而且说话人是故意为之,使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晦暗不明。这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表达说话人对交谈话题的不满情绪,想要结束对话。

这种含义在网络用语中被固定下来,几乎成为“呵呵”唯一的意思,而且首先会被想到。因为社交媒体上的文字交流居于书面与口语之间,“秒回”的速度等不及书面的斟酌,也没有当面对峙的情感交流。当人们看不到上扬的嘴角、舒展的眉头,就需要文字上的愈发浓烈的情绪表达,填补其他感官在面对面交谈时获取的信息。原本都是笑的“哈哈”和“呵呵”就分担了不同的职责,并且各自的字数越来越多。情绪更浓的“哈哈”表示所有积极的情绪,情绪更淡的“呵呵”则相反。于是,在“哈哈哈哈哈”出现之前,微信聊天里早已铸就了如下经典的“悲剧”:

“在吗?”

“呵呵。”

“忙不?”

“呵呵。”

“呵呵”的含义固化成以表示消极情绪为主,表达敷衍、应付、无奈和嘲讽,洋溢着希望结束对话的迫切心情,甚至由此衍生出表示嘲讽的动词用法:“今天有个老爷们儿在地铁上讨论广州和北京,说北京的工资水平低于广州,我就‘呵呵’了。”

自“呵呵”一词被网友评为2013年最伤人的聊天词后,国人便达成了共识——聊天止于“呵呵”,如果止不住,只能是一串“呵呵呵呵呵”。 呵呵

上一篇: 放空
下一篇: 下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