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0>">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温莎大学教授戴尔·雅各布斯(Dale Jacobs)认为,漫画要求读者使用“多种形式”来创造意义。漫画书的读者必须能够处理漫画内容的不同部分——视觉的、空间的和文本的,并将这些部分整合成对故事的一个坚实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尽管漫画书对读者的吸引力可能与这些人被其他娱乐形式所吸引的原因相同,但阅读漫画,实际上涉及更复杂的理解处理过程。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1>">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不仅所谓网络摄影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吸引大家来“探店”、“打卡”拍照,很多餐厅、咖啡馆设计成了“网红风”,艺术展览设计成了适合拍照发朋友圈的“网红展”,甚至餐厅中的沙拉和甜点,也被设计成适合合影的“网红菜”。为了迎合修图软件引导的审美,有的人真的整容成“网红脸”。然而,在图像社交网络上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吗?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2>">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这一年,我们曾经为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员转发刷屏,可仔细想想,很多人其实是同样的处境,被困在一个无形且强大的系统里,如转笼中的小松鼠,拼命向前跑却原地踏步。今年的年度生活方式,我们讨论到底发生了什么和怎么逃离如此困境,我们该怎样逃离无所不在的算法?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3>">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21世纪当代徒步的兴起则被视为一种对自然的回归。工业化和城市化伴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大面积建设,处于久坐的人们选择放弃城市路权,暂时性脱离支撑城市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质条件,选择那些只有徒步可以抵达的自然风景,远离日常城市生活中的物质诱惑和注意力干扰,只专注于一件简单的事情,并因此获得平静。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4>">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在信息时代,中国人开始遇到能说能读能输入但可能不会写的问题了。这也暴露了汉字的自身局限问题。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远远比争论什么繁体字简体字的问题更有意思,甚至更有社会意义。汉字书写的键盘化在中国普及也刚刚有十几年,人们就开始抱怨提笔忘字,如果再过50年、100年、500年,你想想会是什么样呢——可能那时候我们的后代真的变成硕士级文盲了,拿起笔来真不会写字了。如果全民都变成这样,那可能就是新的语言使用规则诞生了。祝枝山的后代们真的可能面对一幅狂草郁闷得不行——俺这位1000多年前的先辈干吗要这么写字呢?而且还居然能卖到价值连城?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5>">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解决了“谁是观众”,接下来才是真正的挑战,如何在这一晚为十几亿中国人提供欢乐?电视人所有的努力,在我们接近两个月的跟踪采访里,其实他们想做的只是:用最高的技术、最好的创意来完成一个回归:联欢。家庭式的联欢。在家与国的结构里,这种回归,是一种主角的归位:中国人、中国家庭才是这场晚会的“观众”与“主角”。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6>">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如果互联网只是提供海量的信息,让我们目不暇接,那应对起来好像比较容易。但这个碎片化时代的特征是,你对信息的应对让你陷入碎片化生活之中。接纳信息——做出反馈,这个机制在网络上运行得无比畅通,还时不时披上一件技术的外衣,你可以在一小时内了解10个新闻,发出3条你的时事评论,促成两桩慈善捐款,还能给某个购物网站的商户发出一个恶评,并且接到了对方希望你取消恶评的电话,应对信息就已经是你的2.0版本的行动。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7>">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事实上,从陶渊明到梭罗,许多人都表达过“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想法,德国作家黑塞在享受自己的园圃之乐时,是以中国隐士为精神楷模的,“他进入深山求道,茹食花瓣为生,借以摆脱世俗的一切羁绊”。孚克·米谢尔斯将黑塞的诗歌、画作编辑为《园圃之乐》一书,“花朵年年如期盛开于草原,历数千年而不曾爽约;而世界强权、朝代与国家则终将败亡,明朝便烟消云散”。黑塞于遽变中知常守恒的认识,为我们这些汲汲营营,溺于声色犬马,野心勃勃的世人提示了一个启示,几乎与但问耕耘的路德的一句格言全然一致:“纵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今天我仍将栽下苹果树苗。”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8>">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现在做杂志的人都文武双全,文能办杂志,武能搞网络。10年前,网站只是杂志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顶多往网上搬点旧文章,打点小牙祭。但现在,他们不仅在网上放最好的文章,还要专门为网络写故事,做采访。新的技术手段一个都不能落下,Blog、音频、视频、RSS、Twitter,还要提供iPod、手机各种新平台的下载。大家至少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纸版杂志仍然优雅,风致犹存,但毕竟是美人迟暮。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9>">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相声从练摊时期开始,就深受群众的喜爱,它和很多曲艺一样,靠口耳相传延续到今天,之所以在今天人们仍然喜欢相声,就是因为这门艺术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能取代的特色。相声在过去一段时间淡出人们视线,这并非是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娱乐内容而忽视、远离它,而是今天的相声无法再展现它原有的魅力,哪怕是简单的复制都无法再现。归根结底,是说相声的人在慢慢抛弃这个时代。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10>">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手机改变了音乐消费方式,也改变了唱片业的命运,在娱乐行业,唱片业是率先受到风险基金青睐的领域,之所以风险基金看重这一块,就是看中它在无线增值业务上的广阔前景,于是,传统唱片业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传统的服务商在慢慢改变经营策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让他们更适合这个看似简单、无聊、毫无技术含量、毫无音乐欣赏可言的彩铃业务。

往期精选 | 前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记忆11>">在中国,每一家VCD企业都在进行一场生死之战;在世界,中国的VCD行业也面临一场生死之战。前途虽不明朗,但似有光亮。中国是VCD大国,还不是强国,但有可能成为头号强国。而要成为头号强国的头号企业必须是大资本与大见识的结合。 读书互联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