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在这里,发现最美中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自从在1986年出土了两个埋葬有大量形态奇异的青铜面具和青铜人物像的器物坑开始。三星堆就以十分神秘的姿态迅速进入了大众视野,各种假说与推测铺天盖地,让原来就扑朔迷离的考古难题充满了戏剧性。
但事实上,三星堆遗址承载的是非常严肃理性的考古问题和历史脉络。它是先秦考古中的重要一支,是理解四川地域历史的关键环节,更是我们重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图景的关键元素之一。
三星堆对于理解中国文明起源的意义重大,这是我们要策划本期周刊封面故事的一个出发点。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这个陆地交通如中枢神经系统般将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称为“丝绸之路”。而敦煌,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一颗绿洲明珠。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再没有第二个。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海岛寄托了人们浪漫奇异的想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说要去海岛度假,脑海里会不会浮现一些刻板的印象?星级酒店、碧海、蓝天、白沙……这仿佛是一个海岛能给予的全部内容。当我们对东南亚的海岛如数家珍,对世界尽头的岛屿满怀憧憬,是否忽略了,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也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岛屿存在?它们提供的丰富体验,丝毫也不逊色于国际上著名的海岛。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这里是最容易看到野生动物的区域,人兽冲突也成为这里最常见的麻烦。但当地人以少见的宽容态度,对待那些侵入他们牧场、损伤他们经济利益的动物。他们曾在外来文明面前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反抗性,但却对和自己共处一地的野生物种,表现出极大的爱惜和隐忍。生活在这里的人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相信众生平等。或许恰恰因为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和高寒气候导致的生活艰难,让他们更能够从宗教的角度,在心灵上找到一条和其他物种共存的和解之路。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们在长城以北的旅行中体会到了这种时间感——虽然不是以战争的方式,但一些东西在缓慢但确切地消失中。资本的进入改变了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也改变了这块土地上的移动性。曾经附着在原有经济结构上的生活方式,那些细节,和人的情感,都像兴安岭森林中经年累月掉落在地,积成厚厚软毯的松针一样——这种消逝因为自然环境的广阔美丽而更显伤感。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们花费了几天时间,经历山顶雷暴、荒原雨夜、无数次的陷车,最终追寻到的是大自然一个平常的偶然。但这个平常中包含着前往未知世界的意义——我以自己的眼睛看到了那眼涌泉,以自己的鼻子和嘴巴吸入了那里弥漫着雪雾的空气,以自己的双腿站在那里满是灰色碎砾石的山谷,以自己的手触摸到那里表面满是扎手冰碴的冰川,以穿越荒原所经历的恐慌和醒悟,换取了对澜沧江源头的平常的感触。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横断山区在民族学和人类学意义上也称为“藏彝走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众多民族迁徙融合的大通道。在这条曲折难行的滇藏路上,各族群通过贸易、战争、联盟、传教等方式推动历史前行。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政治家都是热衷于道路的建设者,尽管开辟道路的过程无比艰辛,然而一旦突破了地理阻隔,由道路建立起的联系将格外坚韧而持久。文化由此快速传播,资源得以更高效率分配。在这个意义上,文明就是道路、港口和码头。通过道路的联系,汉文明、西藏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得以充分交融。民族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促进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那些一遍遍不倦地在家乡游走的新疆徒步者,他们会告诉你,如何走进新疆的灵魂深处:“用脚走,不是开车走,才能真正感觉到新疆之大之美。到北疆,你看到刚健和雄浑,再深的山也有牧人,多远的草原都有牛羊;在南疆,金色阳光永远洒晒在大地上,让你感受到什么是时空的广袤无尽。”
这片无尽之疆,似有吸引外来人走向更深处的魔力。它的美,在于阔大丰厚的地理环境、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元的民族和宗教。它的美在一言难尽。这里古来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沿平行于天山的丝绸古道,各方的异质文化被行者带来,千百年来在这里生长、交替、融合,然后被下一拨儿行者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考古最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