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在路上,重新发现中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方言会消失吗?方言体系保存越完整的地方,地方文化也就相对的越发闭合,那么保护方言的地方性和文化所需求的开放性,是不是一定就是矛盾的呢?为什么上海和广东对于方言消失的焦虑远远超过全国其他地方?当方言被越来越多不同文化领域的创作者使用,比如说现在流行的脱口秀、说唱,这真的就意味着一种方言的复兴吗?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踏访了陕西关中、上海、湖北咸宁、广东梅州、四川成都、福建泉州,追溯方言形成的历史,探寻方言所承载的生活方式。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历代的文人在苏轼的身上又附加了怎样的精神寄托?同李白、杜甫、陶渊明相比,他不一样的地方又在哪儿?
记者走访了苏轼生命中4个重要时期的经历之地:家乡眉州、两次为官之地浙江杭州、第一次贬谪之地湖北黄州、最后一次贬谪之地海南儋州,我们试图从现实山水和历史遗留的交错中,还原彼时彼地苏轼所面对的环境,他的亲情和友情,他在逆境中的个人精神境界的变化……以此追溯,为何他会一直被视为文人心中的理想人物?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营造学社的成员曾走过中国上百个县市,寻访近千处古代建筑,第一次做了现代科学方法下的测绘记录与研究。不但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基础,也首次打破学科壁垒,让人开始思考古代建筑与中国文化之全部的关系。
记者分数路重新踏访了营造学社当年考察过且屹立至今的7处重要古建筑——蓟县独乐寺、正定隆兴寺、大同华严寺与善化寺、应县木塔、赵州桥、山西晋祠、五台山佛光寺。我们希望能够并行呈现历史和现场——在营造学社的时代,梁思成他们被什么吸引,经历了什么?在我们的时代,90年时光变迁,又在这些建筑身上留下了什么印记?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诗篇从西周初年,绵延到春秋中叶。几乎每位中国人,在孩童时代都接触过里面的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河洲鸟鸣的场面发生在哪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种芦苇凝霜的景致还可以找寻得到吗?在吟诵这些不朽的名篇时,你是否也会有类似的疑问?
对于《诗经》中所呈现风景的好奇,是我们决定出发的最原初的动力。从《诗经》中具体的景观出发,我们实际落脚到的是较为抽象的山脉与河流。这是此次来做《诗经》地理的依托。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们在长城以北的旅行中体会到了这种时间感——虽然不是以战争的方式,但一些东西在缓慢但确切地消失中。资本的进入改变了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也改变了这块土地上的移动性。曾经附着在原有经济结构上的生活方式,那些细节,和人的情感,都像兴安岭森林中经年累月掉落在地,积成厚厚软毯的松针一样——这种消逝因为自然环境的广阔美丽而更显伤感。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们现在重新回溯这条道路的行走史,以及这一过程中文明交融史,仍然不免深深感叹我们祖先之伟大。同样,当我们把眼光由历史投向未来之际,这条道路会如何塑造未来的中国与世界?这才真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当全球第二经济体量的中国,以“一带一路”为纽带——选择象征和平的、交流的与共享的方式重新缔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时候,未来的前景变得清晰而乐观。正在完成伟大复兴的中国,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那条建构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丝绸之路,其目的,是为了寻求未来的答案。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我们决定回到近70年前的历史现场,去认真追踪真相:那些走出国门战斗的将士们是什么样子?那时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号称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在踌躇满志地入缅作战仅两个月,便全线溃败?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有如卧薪尝胆在印度苦练,重新杀回缅甸,直到回到祖国把这些侵略者赶走?他们后来的命运又是怎样……有太多太多的问题,它们其实仍然尘封在历史的真实深处。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郑和的航海因朱高炽即位当上皇帝而废止。郑和在南京心情压抑了7年后,第七次在宣德五年(1430年)再次奉命出使,历西洋十七国。这一年宣德帝因外番贡使很多都不来了,再次派遣郑和诏谕诸国,并命令郑和赍送诏敕给暹罗国国王,要求他停止骚扰满剌加。郑和带领船队穿过马六甲海峡之后,把舰队分成若干个分队,遣往印度、锡兰、阿拉伯各国,并且到达了麦加。郑和还发现了从苏门答腊起航、采取向西的直线到达非洲东岸的新航线,这是前人从没走过的,也是地理上的一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