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欧亚语系的起源

作者:袁越

泛欧亚语系的起源0根据民族语言网(Ethnologue)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尚存7139种语言,分属142个语系。中文属于汉藏语系,大部分学者认为它起源于黄土高原,但也有一些学者相信它起源于四川盆地,甚至有人认为青藏高原南坡的丛林地带也可能是它的发祥地。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大部分学者认为它起源于中亚大草原,但也有部分学者相信安纳托利亚地区才是它真正的发源地。

这些假说的一个核心区别就是语言的传播到底是源于农业人口的扩散还是因为游牧民族的征服。前者相对平和,后者则有可能涉及暴力,于是这个原本非常学术的话题一旦出圈,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丝意识形态色彩。

当然了,学术界对待这个问题还是很严肃的,因为它涉及人类祖先的起源和迁徙历程,意义重大。

目前争议比较大的就是关于欧亚大陆东北部的语言演化问题。这一地区现存80多种语言,分属5个语系,分别是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朝鲜语和日本语。前3种语言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部,此前有学者认为它们的原型诞生于阿尔泰地区,从大约5000年前开始随着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而逐渐分化,最终演变成现在的这3种语言,因此它们又被统称为阿尔泰语。但最近几年有部分学者认为日本语和朝鲜语也应该加进来,这5种语言的内核是一样的,应该被统称为泛欧亚语系(Transeurasian Languages)。

2021年11月10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德国马克思普朗克人类学研究所的语言进化学家马蒂尼·罗比茨(Martine Robbeets)撰写的一篇论文,从语言学、考古学和古DNA这3个维度分析了泛欧亚语系的起源,推翻了此前的结论。文章认为,这种语言起源于中国东北的辽河流域,从距今9200年开始随着种植黍子(Broomcorn Millet)的农民向周围扩散,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五大语系。

具体来说,罗比茨教授首先从这几种语言的98种方言中挑选了254个和文化无关的词,比如田地、猪和房子等,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词的演变做了溯源分析,画出了泛欧亚语系的进化树。这棵树的根基是原始泛欧亚语,大约可以追溯到9200年前。突厥语和蒙通原型语的分家大约发生在6800年前,后者再次于4500年前分成了蒙古语和通古斯语。而日朝原型语的分家时间大致为距今5500年前,最终演变成今天的日本语和朝鲜语。

其次,罗比茨教授分析汇总了这一地区的考古成果,发现最早的农业正好出现在9000年前的辽河流域,主要农作物就是黍子。巧合的是,原始泛欧亚语言里和黍子种植有关的词汇同样出现在9000年前,说明两者很可能是由同一拨人扩散出去的。而不同地区墓穴的陶器风格、埋藏风俗和农产品的传播证据也都指向了辽河起源说。

最后,罗比茨教授分析了生活在距今300年~9000年间的23个古DNA样本,同样符合辽河起源学说。

这是人类语言进化研究领域首次同时采用3个维度来研究同一个问题,结果相当令人信服。如今说日本语、朝鲜语、通古斯语、蒙古语和突厥语的人很有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生活在9000年前的辽河农民。他们学会了种植黍子,导致人口暴增。于是,这些农民的后代只好带着黍子种子离开家乡,去寻找新的聚居地,语言就是这样逐渐扩散和分化的。 辽河

上一篇: 撞向小行星
下一篇: 千万里追寻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