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6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前阵子,以前的邻居打来电话,说房子的屋顶和部分外墙裂了,每次下雨雨水都顺着裂缝流进了他家里,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雨水泡过的墙面已经发黑长毛了。
我们家以前住顶楼,因为父母年事已高,便搬走了。没想到几年下来,楼顶和外墙出现了这么多问题。上网查询了一下,房子的屋顶、外墙和公共走廊一样属于公共部位,可以使用买房时缴纳的房屋维修基金。我把这个想法和邻居沟通了一下,邻居表示愿意这么做。由于小区没有物业,打电话给物业办,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可找小区所在的社区居委会牵头办理。但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事情他们以前没有办过,不清楚具体怎么办,表示要问问领导再给答复。
一周过去,仍没有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回复。我按捺不住就主动询问,接电话的正是上次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她说使用公共维修基金要走流程,具体事宜要我们自己去办理,但前提是先征得单元楼所有居民的同意。在我和邻居的一再要求下,社区的工作人员才勉强同意和我们一起对单元楼内的居民进行使用维修基金意愿摸底。起初,有几户居民不同意使用维修基金,好在都是多年的邻居,沟通之后也都同意了。但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当我们准备使用维修基金时,却发现原来有几户业主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交维修基金,必须所有人补齐后才能使用。
维修基金不能用了,只能大伙儿分摊维修楼顶的费用。因为要直接交钱,不少邻居打退堂鼓了。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只要一提到维修楼顶的费用要每户均摊,就有居民不乐意了,事情就一直僵在那儿。过了一段时间,楼下的邻居又打来电话说:“前两天下了场大雨,他家卧室和厅里的墙皮都湿了。之前长毛的地方还没干,现在又生出了新的霉斑。”这件事情父母也知道了,他们觉得既然是邻居,干脆两家出点钱一起修吧。邻居到劳务市场找了专业的维修师傅,谈好了价钱,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修好了。而且,维修师傅还承诺,如果三年内房顶再出现漏雨的现象,他负责免费维修。折腾了两三个月的房顶维修总算结束了。
现在房顶已经维修好了,我和楼下的邻居认为,既然我们自己出钱把公共部位维修了,社区是不是应该帮忙打印一份说明,证明这个事情是我和邻居做的。但一番沟通后得到的答复是:不能给你们出证明,理由是这样做要承担责任。
(读者 臧润龙)自责的答题
临近下班时,收到一则孩子班主任发的QQ群公告,让全班参加一项知识竞赛。我点进公告,看了具体内容。老师先说了竞赛的重要性,还贴心地给了上届竞赛小技巧:手机答题,电脑打开题库,一边做题,一边在电脑上搜索,最后提出要拿满分并把得分截屏。看到这些,我会心一笑,竞赛限时10分钟,一共20题,而且只有一次机会,上小学的孩子怎么来得及操作,就是让家长代答啊。
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强调要减少作业,但是这种耗时较少的作业,家长也是可以接受的。我本来想回家去做,想了想,家里琐事多,还是下班后在单位做吧。我又仔细读了一遍要求,确认没有遗漏,就在电脑里打开题库,然后打开手机里的竞赛界面。
我一边认真阅读题目,一边在题库里搜索,答完再回头看一眼,一如对待学生时代的考试。突然,搜索显示“无法找到您查找的内容”,我又试了一次,还是没有。下一刻,我意识到了题库的不全,但是答题的倒计时还在继续,容不得多想,我赶紧找还在加班的同事帮忙。
可这样的情况,在后面短短五分钟内,又陆续遇到了三次。做到最后五秒的时候,我再次遇到了题库没有答案的题目,于是咬咬牙随便选了一个,然后按下交卷键。得分随后跳了出来,望着刺眼的90分,我还没平复下来的心情再次绷紧。点开题目解析,最后一题,是我答错了。还有一题,网上查到的解答和标准答案不同。
回到家,孩子蹦蹦跳跳地跑来对我说作业已经做完了,然后就问了竞赛的事。当她得知没得满分时,顿时就急了,反复跟我强调,老师说一定要拿满分,满分有奖励,没得到还要扣分什么的。看着她焦急的目光和泛红的眼眶,满满的自责涌上心头。我赶紧向她解释,然后进QQ群翻看得分截屏,有几个没得满分的,群里反馈的情况和我遇到的一样,我松了口气。接着,我就看到了有家长发的最新答题题库,我没有搜到的题目里面都有。
睡觉前,孩子又嘟囔了一阵子,在我的安抚下才不踏实地入睡了。我睡不着,躺在床上,把整件事情复盘了一遍,用原题库的得不到满分,用新题库的得到了满分,那对于那些得不到满分的孩子是不公平的。我没忍住,把想法发给了班主任,老师很快就回复了,表示认同,说会公平对待孩子们的。在得到老师的理解后,我的心顿时就平静了下来。其实这种形式上的竞赛也是对老师的一种不公平,“双减”后老师比以前更辛苦了,不光上班时间延长了,下班后还要安排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希望教育部门今后少搞形式主义,多给孩子、家长、老师留一些时间和空间。
(读者 小糖)关门的书店
近日,本市一家大型书店突然宣告闭店。6年前,该书店以1600平方米的超大规模盛大开业,苦苦支撑6年后,最终它还是垮掉了。
不禁回忆起书店开业时的盛况,人流络绎不绝,堪比一家时髦商场开张。不过当时我就注意到,来者多是看看热闹,拍照的人居多,真正花钱消费的人很少。一个朋友是阅读爱好者,逛过几次这家书店,对该书店选书的品位赞不绝口。但看好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后,朋友还是习惯性地与各大网站对比一下价格,然后在某平台下单购买。我还有一个朋友,也对阅读有点兴趣,但他没有对纸质书的特别偏爱,如果能在手机App上免费获取或者买到价格更低的电子版,他更喜欢在手机上阅读。
两位朋友的选择或许可以代表当前部分年轻人买书或阅读的习惯。获取图书内容的方式变得多元,而不局限于在书店购书,这大概是这家书店垮掉的原因之一,也是书店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为了生存,自开业以来,这家书店一直在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像国内许多大型书店一样,这些书店是集传统书店、咖啡馆、文创、文化活动、演出、展览、教育培训等多个要素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尽管想尽一切可以赚钱的手段并付诸实施,但在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到期后,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书店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经营困境。
我去过国内多家类似的大型书店,这些书店或依托大型商业综合体,或位于人流密集的闹市区及学校周边,可以确保一定的人流量。而本市这家书店却选址在位置偏远的体育场周边,体育场固然可以提供较大体量的空间,却无法满足长期充沛的人流量。以我为例,我家不在这家书店附近,虽然平时喜欢逛书店,也喜欢这家店,但除非有特别想参加的文化活动,否则我是不会刻意大老远跑一趟的。
在我看来,一座城市固然需要这样大体量的“文化综合体”,但相比这些大型“书店”,普通老百姓更需要的是“社区书店”。试想一下,在离家步行一刻钟的地方,如果能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文化空间,可以供大家坐下来看会儿书、喝点东西、发发呆,那该是一件多惬意的事情。考虑到当前书店行业的经营压力,“社区书店”的普及,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在房租、水电等方面予以一定扶持,更重要的是,它们需要广大阅读爱好者的用心呵护。
(读者 蒋霖)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