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6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王姐的儿子在本市一所重点中学就读,今年初三,马上面临中考。最近,王姐所在的家长群里炸了锅——因为某位家长的举报,学校迫于压力,迅速做出了取消分班制及月考的决定。
举报后的连锁反应引发了家长们的不满,经过讨论,群里家长们的意见很快达成一致:先说考试,不考试意味着孩子们的阶段性学习得不到验证,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无法暴露,也就不会有提高。再说分班,分班制并没有违背“双减”政策,因为学校不仅有重点班,还有补差班,补差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差指导,重点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这不正是学校迎合“双减”政策的举措吗?如果老师们都不敢过多管教孩子,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又该怎么办呢?
群情激愤下,家长们联名向学校写信请愿,要求恢复月考和分班制度。王姐被舆论裹挟,也在联名信上署了名。其实,王姐对“双减”下学校的“减负”之举并没有太大意见,原因很简单,王姐的儿子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而且儿子对学习有很强的自觉性,属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那类好学生,按照平时成绩估算,考入本市最好的重点高中没有太大问题。
此外,除了孩子班里的家长群,王姐和几个家长还有一个更私密的小群。这几家的孩子目前情况大致相似:成绩都不错,考入市重点不成问题,有的孩子甚至抱怨,现在去学校上课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课堂上反复讲解的那些知识点他们早就轻车熟路了。
这个小群早在一年前就成立了,群主是一位退休老教师,也是群内一名家长的亲戚。群主向家长们介绍了本市几位资深教师,涵盖了中考的所有科目。每逢周末,几个孩子的课程排得满满的。由于授课的都是资深教师,而且是小班授课,所以几个孩子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全年级前列。
王姐感慨,“双减”政策是发布了,但中考高考的政策没变,上大学,最终还是要靠分数。既然拼的是分数,强化训练就会有效果。据她了解,儿子班上50个孩子,不参加课外辅导的寥寥无几。
几天后,大群内家长们的抗争终于取得了成果,学校采取了折中手段,恢复了月考制度,但同时也减少了考试频次。分班制中的重点班被取消,重点班的孩子回到普通班;至于补差班,在家长们的强烈呼吁下,终于被保留了。
(读者 蒋霖)在公园停车
退休之后,闲暇之余就爱逛逛公园。几个月前学了车拿到驾照,便不再满足于在家附近的公园逛,想要探寻更多从未踏足过的地方。所幸居住的城市是个千园之城,其中不乏各种景色怡人的公园,可以看海景、抓螃蟹、吃野餐,享受悠然自得的日常时光。
此时正值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我起了个大早,打算与女儿一起驱车前往我平时常去的公园吃早餐,游玩一会儿再回家。出门时路上车还不多,我们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却被停车场闸口摆放的两个雪糕筒拦住了去路。之前几次去就发现,这个停车场的入口时开时关,车辆有时停满了整场,有时却寥寥无几,保安不常在。不过之前我也曾顺利地停进去过。“今天是怎么了,不让进吗?”我心想,遂让女儿下车去询问。
不一会儿她就回来了,告诉我“保安说暂时不让停车,可以停路边”。这样的状况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虽然此刻路边停满了车辆,但对于我这么一个不规行矩步就于心难安的人来说,还是不免心中不快。犹豫了一下将车停在了路边。刚要下车时,眼见前方一辆白色小车顺顺当当地驶入了停车场。被区别对待了,我顿时感到愤愤不平,将车钥匙交给女儿,想要上前去问个明白。
“保安大哥,请问现在可以停进去吗?”虽心怀不满,我说话还算客气。没想到保安却反问:“你是来逛公园的吗?”我更觉奇怪了:“那我不逛公园还能进来干什么呢?”保安听了我的话不知怎地恼火了起来,用手指了指停车场里的车说:“你看看!这些车都是干什么的?”
此时刚才那辆车的车主与他的小狗正从车里出来,要往公园里走。我疑惑:“难道他们是公园的管理员,所以才可以随意进出吗?”那位保安语气更加不善了:“他们不都贴罚单了吗?你要是去逛公园可以停,但是只能停一两个小时。”我惊愕不已,心想难道刚进来的车是来贴罚单的吗?这时女儿从后面走了过来,见此情形便说:“算了,咱们走吧。”我也不愿再与那位生气的保安争辩了,与女儿一同往公园里走去。
步行到公园长椅边坐下,我开始细细琢磨起这件事,才后知后觉地意会到那位保安的意思。也许是这个公园的设施还没有全部建设完成,停车场也不见有停车收费告示牌,现在进入的车辆都是免费停放的,就有不少车辆长期占用车位,已经被贴上了罚单,但很难将车清出场外。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保安干脆不让车辆进来。刚才那辆车的主人是因为经常来公园遛狗认识了保安,还是给了保安什么好处才得以入内就不得而知了。
想到这里,我与女儿说了我的猜测,但心中的郁闷还是难散。如果解释清楚,我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沟通呢?女儿说,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很快,硬件也很好,但城市的管理水平还没有跟上节奏。如果要顾及周边市民方便,那就得准备相应的约束手段,起到管理作用。要不然竖个牌、写张纸,明确告知进入停车场的标准,一视同仁,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唉,可为什么管理如此混乱呢?
(读者 禾乃君)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菜价
老家还有几亩薄田,我哥这一辈完全看不上,就希望简简单单地种上玉米、小麦,可以轻松机械化收割到家;可父母视其为宝贝,每年年初都破费心思安排上各种花样,有的时候春季是南瓜或冬瓜,下一季是萝卜或者白菜。对父母来说,土地是几十年来给他们提供生活保障的来源,自然对这几亩地多了几分感情。
虽然现在农业采用机械化,比如喷洒农药可以租用无人机、花朵授粉可以租蜜蜂封箱,但是对于蔬菜类作物,很多步骤仍需要人力蹲在地里,一点点精心收拾。我有些心疼上了年纪的父母,严寒酷暑季节还要下地。
尤其是前几年,临近冬天给父母打电话,父亲总是会略带调侃地说,咱家种的洋白菜不值钱,卖给菜贩子才6分钱一斤。这就陷入了悖论,如果菜能卖上好价钱,大家积极性高,花钱雇点人工,很快就收割了;但是父亲说,收洋白菜,工人要4分钱一斤,这一折腾的话,可能一大车洋白菜也就能卖五六十块钱。父亲开玩笑说,这么冷的天算了,扔地里就扔地里吧。
今年爸妈春季栽种的是南瓜,夏季种的是洋白菜。南瓜的价格还好,不高不低。但夏季种洋白菜之前,我还嘲笑爸爸,印象中好几年都是6分钱的价格,确定要种?爸妈毫不迟疑地回答我,种地就是靠天吃饭,值钱就多收点,不值钱也赔不到哪里去。
最近蔬菜要收获了,再打电话给父母,他们都很开心。因为老家的洋白菜价格从7毛开始,每天上涨两三毛,现在已经到了两块多。可能是因为今年夏天河南的洪涝、秋天山西的洪涝,让北方农田受了灾,蔬菜需求比较旺盛。
刚开始,父母眼看着蔬菜价格上来了,生怕发生前几年的情况:一有点行情,大家一起开始收割,价格马上被砸了下来。他们就赶紧抓住哥哥嫂子帮忙收菜,只有刮风下雨时,才不得不把进度停一停。
今年非但没有发生降价,价格反而一路走高,家里的菜收拾得差不多了,只剩一些特别小的没法收割。哥哥有些埋怨父母收割得太快,可是父母却很满足,还说即使明年大家都开始种洋白菜,即使一分钱也不值,作为庄稼人也认了。
妈妈关切地问我北京菜价是不是更贵,要不要给我快递一些,因为田间地头的蔬菜价格涨了好多。因为我和队友三餐基本都在单位解决,对菜价完全没有概念。趁着今天溜达的空当,我去门口菜市场看了看,发现凡是绿色蔬菜,都已经偏离了我印象中的价格。让我欢喜的是,父母作为菜农多赚了一些钱;让我忧的是,在一线城市生活,生活成本又要上涨了。
(读者 趴趴)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