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选 | 一本以生活为名的杂志,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报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往期精选 | 一本以生活为名的杂志,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报道?0>">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广义相对论已经诞生了100多年。在这100多年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广义相对论的影响。现代文明的一切成就几乎都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这两大物理学支柱理论的基础之上。而提到广义相对论就不可能不提到他的缔造者,德裔美籍物理学家、犹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名字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并且与广义相对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100年之后我们回顾建立广义相对论这个充满着个人英雄主义和浪漫色彩的故事,仍然会被深深地打动,而广义相对论带给物理学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还远未结束。

往期精选 | 一本以生活为名的杂志,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报道?1>">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进入到20世纪下半叶,在世纪初爆发的科学革命逐渐归于平静,超级力量之间陷入“冷战”。1942年出生的霍金对此似乎全然不觉,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100多亿年之前的时间,投向数十亿光年之外的星空。他以人类前所未有的决心研究整个宇宙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又以此来艰难求生并且表达自己对整个人类的关怀。他向人类展现出科学那天真的另一面,也以这样的方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科学时代。

往期精选 | 一本以生活为名的杂志,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报道?2>">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让杨振宁在30多岁的年纪,从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契机,当属他在1956年与合作者李政道共同发现了“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parity non-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这个发现堪称惊世骇俗,打破了当时几乎所有物理学家的惯性认知,让人类对自然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如果我们忽略掉诺贝尔物理学奖所带来的巨大荣誉,那么物理学界公认杨振宁的另一项成就——杨-米尔斯理论(Yang-Mills Theory)才是他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可以说,杨振宁把理论物理学这种诞生于20世纪初的研究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往期精选 | 一本以生活为名的杂志,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报道?3>">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20世纪30年代,“李约瑟之问”的提出,引发了一场“中国古代到底有无科学”的争论,这场争论旷日持久。他问:为什么15世纪之前,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更为有效的中国文明,到了15世纪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个问题的后半部分,与“为什么近代科学仅仅起源于西方”这个问题,看上去在时间上平行。它吸引了大量讨论和研究的热情,也产生了很多试图从制度、经济、社会、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精神层面做出解释的假设和理论。无论这些解释具有何种程度的说服力,在与欧洲的对比自照中,我们都把自身文化和集体潜意识中的特性看得前所未有的更清楚了一些。

往期精选 | 一本以生活为名的杂志,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报道?4>">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让生活在21世纪网络时代的人认识到登月的意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登月似乎已经逐渐沉入历史之中。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距今已经有50年的时间。如今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是出生在人类首次登月之后,因此登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写在课本里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登月又具有太强的未来感,它似乎不应该发生在过去,而是应该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当任何一个人站在地球上仰望夜空中的月球,想到曾经有人类宇航员跨越30多万公里的距离站在这个天体之上,心中都难免会充满一种超越凡俗的激荡之情。

往期精选 | 一本以生活为名的杂志,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报道?5>">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从神话、幻想,到理解、观测,直至成为人类太空探测领域的竞技场——天空中火星不曾改变,人类文明却已经从懵懂无知的初始阶段进入到了生机勃勃的科学时代。2018年11月,“洞察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这是6年来人类第一个在火星表面着陆的探测器。当消息传来,人们都对这个数千万公里之外的探测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各式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个探测器是怎么到达遥远的火星的?去火星做什么?人类宇航员什么时候能登上火星?到底有没有火星生命?关于火星,这些似乎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关的问题都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往期精选 | 一本以生活为名的杂志,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报道?6>">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科学在不断改变着人类,而科学自身也在发生着改变。如果说在100年前预测引力波存在的广义相对论的发表,缘于爱因斯坦的天才爆发,背后是一个代表着个人英雄主义的传奇故事,那么引力波探测,则算得上是一个现代社会“大科学”研究模式的范例。科学研究不再只依赖某一个人的灵光乍现,而是成为一个个有着无数科学家依照计划工作、分工明确、耗时耗资巨大、有国家力量作为支持的工程。这样的投入与回报,以及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影响,都能让人联想起中世纪时欧洲国家动辄历时百年建造宏伟教堂的故事。只不过在现代故事里,人类建造起的是更宏伟和持久的科学精神的殿堂。

往期精选 | 一本以生活为名的杂志,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报道?7>">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星际穿越》因为众多科学家的参与,以科学的态度尽可能准确展示出一幅奇异而壮观的宇宙景象,必将成为科幻作品的新标杆。它已经在世界上引发了众多关于宇宙学的讨论,也必将开启很多人对于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兴趣和爱好,甚至可能改变很多人的人生轨迹。这可能也就是在电影带来的视觉享受之外,科幻作品最大的价值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