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6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周末我去家附近的商场买东西,刚到门口,一位大姐热情地冲我打招呼,还没来得及反应她就已经凑到跟前,说是商场正在搞活动,只需简单登记个人信息就可获赠一份品牌面霜试用装,边说边翻开信息满满的登记表展示给我看。
这家商场开业已有20余年,主营的超市业务商品精良、服务优质,深受顾客信赖。听说这是商场搞的活动,周围又人多嘈杂,我没细想就答应了,跟着乘电梯上了四楼。这层楼不同于一楼的热闹,稀稀拉拉几个人,景象萧条,走进其中一家美容店才猛然想起,四楼及以上的店家跟商场并无关系,可明白过来已经抹不开面子拒绝围在身边几张热情洋溢的脸,稀里糊涂从免费领取面霜试用装变成体验美容项目。
服务的美容师面戴口罩,看不到长相表情但说话滔滔不绝,自称这家美容连锁店有口皆碑,人员稳定,技法娴熟,心善的老板在疫情期间还坚持按月给员工发放最低工资。随着那双手在脸上一阵动作,我的身心逐渐放松,她的推销也进入正题——新店开业优惠,原价3600元的护肤美体10次卡只需990元,今天办卡额外赠送1次,算下来原价1次360元现价只要90元,机会实在难得。便宜的价格让我心动,从她手中举起的明晃晃的镜子里看,刚做过的半张脸滋润明艳,不由开始期待长期美容的效果。
让我还有所迟疑的是这些年不愉快的掉坑经历,几年前因眼角惊现细纹冲动办了美容年卡,受不了每次消费时的恼人推销,总共使用不过5次,去年在理发店办的储值卡,仅隔一个月再登门就已经人去楼空。每次掉坑不仅损失一笔钱财,还会产生久久不散的懊悔情绪。
体验结束后美容师留我独自休息。躺在美容床上,我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决定看看网上的评价。没想到简单浏览就有收获,差评很多,好些评价直接点明这家美容连锁以新店开业搞活动为由忽悠办卡的套路,以及办卡后服务质量断崖式下跌的经营方式。
门又开了,这次进来的是一位自称店长的女人,她把“新店开张”那番说辞又讲了一遍,连疫情期间老板发工资的故事也一字不落编排其中,想到网上评价,“被套路”的感受十分明显。面对一再的推销,我终于坚定拒绝。
当我离开这里时,未能如愿的店长面无表情扫视了一眼又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刚才热情游说的美容师坐在前台的沙发上兀自埋头玩手机。一热一冷的体验,让我清醒也让我庆幸。面对不良商家的推销陷阱,与其寄希望于执法部门利剑整顿,不如坚信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擦亮眼睛不偏听盲从才是避坑的关键。(读者 波波)乡村豪华庙宇
在我们老家,有座山叫将军寨。此山造型独特,相对于周围其他山峰,海拔明显要高出许多。从远处看,山顶呈尖状,上到山顶,地面相对宽阔,山上怪石嶙峋、古树参天、植被茂密,风景秀丽。
将军寨是老家附近方圆数公里村民的休闲游览好去处。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座小庙,是村民们就地取材,用石头与树木搭建起来的。后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数年前,山附近的村民再次自发筹资,在原址修建了一座大一点的庙。该庙也由石头建成,屋顶采用了部分树木和干草遮雨,总体而言,该庙相对简陋。除此之外,还修建了一条可供行人行走的上山小路,方便信众上下。几年来,逢年过节,远近的不少村民、善男信女带上供品,到新庙烧香拜佛,祈求幸福安康。
新庙建设得到了县宗教管理部门的认可,几年来,庙里香火旺盛,远近闻名。可是去年,老家一名个体老板嗅到了将军寨庙宇建设的商业机遇。
据悉,这位老板投资数百万元,在山上重新翻盖了一座规模空前的新庙。新庙是座仿古建筑,雕梁画栋,面积比原来的小庙扩大了数倍有余,且分为里厅和外厅。老板购买安装了新的镀金佛像,所有设施装饰一新,显得非常豪华气派。原来进入庙宇的人行山路也被扩建,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半山,现在,开车到路的终点,只需要步行数百米即可到达寺庙。
然而,寺庙豪华建设的变化也带来了收费制,建设方规定,凡进入新建寺庙烧香拜佛的要收取合理门票费用。村民们反映,寺庙建设过程中,老板也利用村民们的信仰,以捐助的形式聚众筹取了部分费用。
大肆扩建的豪奢庙宇、水泥硬化的汽车山路、需要收费的寺庙大厅、毁掉的若干林地,这一切均被老家村支部和镇政府接受。根据国家相关宗教寺庙管理政策,这是明目张胆的违规行为。一个本需要土地、规划、林业等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设者何以能步步绿灯,建成豪华的寺庙,并且借机经营?其背后是否有公务人员与老板们相互支持的因素,村民们不得而知。
我观察到,将军寨豪华寺庙建设不是单纯的个案。几年来,老家各种类型的大大小小寺庙建设络绎不绝。进村有土地庙,山后有莲花庙。虽然都是村民们自发筹资建设的,对于老家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村镇,庙宇建设显得过多过滥。某种意义上,不断兴起的庙宇建设之风,助长了豪华庙宇建设者的底气。
我想,与其有钱建设过多庙宇,不如建设一些文化活动中心与体育健身中心,它对村民们的身心健康,对乡村振兴建设应更有利。(读者 简儿学)清晨送孩子上学的人们
大幅降温后,北京清早的气温只有几度。骑电动车的妈妈们,在路上最抢眼,头盔、棉帽、加厚挡风被、长款羽绒服,捂得严严实实。要仔细观察电动车上的脚,才能发现挡风被里还藏着小朋友。坐在后座的孩子捂得和妈妈一个风格,外套外面反穿一件羽绒服,腿上披着挡风被或者绑着护膝。虽然妈妈的面目看不清,声音是可以听得到的。有的妈妈嘱咐孩子白天上课注意听讲,多喝水;有的妈妈在数落孩子做题不认真、审题不仔细或者做事不抓紧时间;还有些妈妈本意可能是帮孩子解决些困惑,到后来也变得简单粗暴:“就按我说的做,别问那么多为什么!”
爸爸送孩子,走路的居多。爸爸手提自己的公文包,孩子背着书包,和爸爸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耐心的爸爸和孩子讲点天文地理;没有耐心的,就一直安静走路。也有骑电动车的爸爸,坐在后座的孩子穿得相对较少。骑自行车的,多是老年人。我注意到一位老爷爷,带着两个孩子,前面一个,后面一个。看样子,前面的是要送去幼儿园;后面的要送到小学。爷爷面容消瘦,没戴帽子,也没有手套,骑自行车也是颤颤巍巍,想到他在幼儿园门口目送着小孩独自走进幼儿园,紧接着又骑向附近的小学,不禁有些心酸。
有时我会在途中和孩子们一起观察和讨论路边的人和事物。送妹妹的时候,道路被一辆电动SUV挡住,停下来许久都没有前进。早上大家都赶时间,我也有点纳闷和恼火。紧贴着马路牙子,我们超过了汽车。回头一看,那辆车正等待着前方一只喜鹊在地上吃食。我和妹妹惊呼:“好有爱的司机啊!”骑出去好远,催促的鸣笛声都已经听不见了,妹妹若有所思地说:“要是遇到别的司机,可能就直接开过去了,那样,喜鹊就太可怜了。”
小学的到校时间延迟到8点到8点20之间,附近的托管班就新增了“早托”服务,那些家里没有老人帮忙,之前清早上班顺路送孩子到校的家长,现在上班前,要把孩子送到托管班。我送完妹妹,从幼儿园折返回家,再送哥哥去小学,才不至于过早到校。今天路上,我和哥哥安静地享受着早上的阳光,观察着高架桥侧面就这两天迅速变红的藤叶。路过沙窝桥下,今天少了以往熟悉的烤地瓜香,原来老板和老板娘在鼓捣电瓶或者炉子,猜想是遇到了状况,错过了早晨的销售小高峰。
(读者 小溪)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