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我们所听见的世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用声音做生意,过去无外乎是说相声、讲评书、演小品和唱歌,这类艺术表现需要剧场和舞台以及传播介质。过去,声音和语言往往要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并存的。但是今天,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声音,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信息,一种态度,它的价值取决于那些垂直用户的数量以及传播的广度,而不是它的艺术性。它立竿见影,根本不用站着,坐在那儿就把钱挣了。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今天,我们也算进入了“学习型社会”吗?毕竟,一切与学习有关的词汇都显得那么新潮:知识付费、认知焦虑、认知升维、自我提升、自我实现……
在今天,比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更想要的是成功、幸福、财务自由,而通往获得成功、幸福、财富自由之路的,不再是一本本经典名著,而是一个个APP,得到、知乎、千聊、喜马拉雅FM……这些知识商家承诺我们知识视野的极速扩张、认知能力的快速升级以及人生境界的最大提升。他们告诉我们,在今天这个忙碌而不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必须以最大的效率找到最有价值的知识。当然,我们也必须为这些知识付费。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在人人都能直播的时代,直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关注的正是最炙手可热的直播话题。我们的记者分别从直播带给美妆、女装、土特产,还有浙江的网红村等几个角度的影响,探讨直播带给中国当下产业的变化。比如,作为顶级流量主播,李佳琦对某个产品的几句点拨就可能知道它畅销与否;而同为顶级主播的薇娅,她背后则有一个200多人的团队在支撑她的直播工作。再比如,小而精的土特产如何依靠直播进行特色带货?杭州九堡如何成为电商直播的“宇宙中心”?电商直播究竟在地理方位上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
二、声音的记忆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当我们谈论起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华语流行音乐,这是流行音乐最炽热、最鼎盛的一段岁月。即便是没有赶上那段火热的岁月,仍旧可以从当年的流行歌曲的缝隙中窥探到年代的痕迹,人们从拘谨逐渐得到释放,从简单的开放逐渐演变成创造时代主题。在那期间,港台音乐不断发挥影响,西方的音乐观念和审美也不断涌进,尝试与寻根,思辨与融合。在这十年间,流行音乐紧随情绪的变化,从严肃的情感,变为戏剧化,澎湃中分支,发芽。听音乐的人逐渐在集体的氛围中回归到个体感受,形成了复杂的时代情愫。
在这期杂志中,我们采访到了歌手孟庭苇、郑智化和江美琪,同时也采访了多位词作者和音乐从业者,陈乐融、刘卓辉、姚谦、柯蓝……在他们的故事中,仍旧能感到一种真实和感染力。我们也列出了50张华语经典唱片,想必有些遗漏,有些争议。我们不去探讨树立标杆的80年代,也不想触碰被人评为唱片工业衰败期的21世纪,我们只想简单地回顾一下逝去的90年代,那个物质相对匮乏,却让人精神收获颇丰的岁月,重温一下90年代的浪漫。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很多人说音乐会触发埋藏已久的记忆,流行的情歌的作用尤为明显,这可能是现代人特有的现象。记忆理论学家普遍认为,人生所有经历几乎都储存在记忆里,需要特定的事件或物品,才能将记忆提取出来。这些经验记忆埋存在人的大脑中,当同一个乐器再次响起,或者相似的旋律再次出现时,它们就会被激发,此前经历的场景和情绪也会重新出现。由此,每个人都与特定的一首歌产生了一种私人化的连接。
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音乐如何记录、传递、表达爱情?旋律和歌词如何影响了人们去想象一种爱情?在本期封面专题中,我们挑选了不同时代、不同音乐风格的中外音乐人,通过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创作故事,来探讨音乐和爱情和时代的关系。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如果从纯技术角度去看90年代的文化现象,你只能用粗糙来形容,印刷是粗糙的,电影是粗糙的,音乐是粗糙的……但这粗糙之中,还保持着一些老实和诚恳,创作上充满激情,商业上蠢蠢欲动但不得要领。一切看上去都是混乱的,但却给创作留下更多空间,那个时期的作品瑕疵太多,总会让你感到不完美,但能看到灵魂在跳动。
校园民谣是那个时期热闹的文化景象中一条不太起眼的支流,它始终没有壮大,却也从未断流。它本来就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的小众现象,却在不太商业的环境下变成一个大众现象,至今仍被人谈论,仍然烙在一代一代成长起来的人们的记忆中,它不仅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共同经历的体验,也是这个国家在恢复高考之后,高校文化成长的记忆,并且它是唯一一次向校园外展示了大学文化,再后来校园文化就随着高校扩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夭折了。 艺术音乐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