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6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老赵在我们老家经营一家电动车行。上个月,同乡老马把老赵告上了法庭。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2018年,老马从老赵那里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今年年初,老马骑着电动三轮车撞了人,交警判定老马全责。作为肇事者,老马赔了钱、道了歉。但事情还没完,老马的电动三轮车没有牌照,自己也没有驾驶电动三轮的驾照,交警认定老马驾驶车辆与驾驶证准驾车型不符,按照规定,老马的汽车驾照要被一次扣12分,而且还要罚款。
除了电动三轮,老马还有一辆面包车,平时去周边郊县做生意,他都是开面包车。因为这次事故,老马这面包车也开不成了,他心里窝着火,就想找人出口气,想来想去,最后把矛头指向了三年前卖给他电动三轮的老赵。老马找到老赵,要求退车、赔钱。
按照老马的说法,他之所以会出事故,不是自己开车不注意,而是老赵卖给他的车有问题,这辆电动三轮车,根本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所以无法上车牌。有问题的车卖给了他,所以才酿成了现在的事故。老赵知道老马故意找茬儿,当着看热闹的老乡们,老赵向大家解释,三年前卖的电动三轮,按照现在的标准,都不能上车牌,所以,交警也没有因为不上车牌的问题追究老马。电动三轮需要上车牌、买保险和年审,是最近一两年才有的事儿。老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要求从前卖出的电动车,如果要打官司,他奉陪到底。
老马没有打官司,他发现了老赵车行的新问题:既然国家对电动三轮有了新标准,那从前的老国标三轮是不是不能再卖了?老马观察过,老赵车行卖的三轮,还是以从前的老国标车居多。这样的三轮来路不明,价格更便宜,而且不用上车牌、买保险和年审。只要不出事故,交警也不好管。所以,这些来路不明的老国标三轮在县城、乡镇这样的小地方更有市场。有了这个把柄,老马再次找到老赵:如果老赵再不退车赔钱,他就要向有关部门举报老赵车行售卖违规车辆。于是老赵同意按照当年的原价接受老马退车的要求。老马收了钱,退了车,也不再干涉老赵做生意了。老赵叹气,现在电动三轮车的管理本就混乱,其实也不是他一家这样卖车。(读者 蒋霖)图书室进小区
市里要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根据考核指标,要求每个小区都建一间标准图书室。尽管有文旅部门提供一些免费图书,主动接橄榄枝的小区却不多。我们这个老小区的物业公司经理老李,便是犯难的人员之一。
先是图书室的占地问题。我们这个上世纪末竣工的小区,没规划地下停车位,也没太多的物业用房,导致公用空间狭窄。仅有两间不到十平方米的监控室,早被每日络绎不绝的快递占满。租用闲置的业主私家车位吧,找不到相对理想的房型,且价格偏高。可如果不弄这个书店,达不了标,物业公司就得被扣分,失掉评先评优的机会,弄不好还会成为被业主炒掉的借口。另外就是图书管理员的问题,老李手下只有五名年龄五旬以上的老弱保安,六人三班倒,负责整个小区的安保卫生,已忙得焦头烂额,哪还有精力管图书室?收取的物业费用,还不够每人3000元月薪的开销。想引进书店进小区开分店,顺便解决管理员问题,但因小区人气不旺,联系了好几家都不愿来。
经反复做工作,老李还是谋到一个好点子:儿童辅导学习班。他老婆当过语文老师,家里有不少儿童图书,小区一位好哥们儿也答应让出部分停车位,结合文旅部门的赠书,辅导班终于做起来了,而且做得小有影响,双休日,包括周边小区的一些孩子也慕名过来听课看书。去年年底,老李的物业公司如愿评上先进,他本人还被推选为公共文化体系创建的先进个人,引来不少同行学习取经。老李为此有苦难言,为这个图书室,他欠了好哥们儿的人情不算,还搭进老婆不少宝贵的业余时间。
前不久遇到老李,他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学习班办不下去了,图书室也马上面临停业。再问才知,那位好哥们儿去世了,他儿子不愿再无偿提供车位。老李的老婆身体又不太好,辅导班后继无人。事后我打听到,真实的情况是,市里的公共文化体系创建达标之后,对小区图书室的要求不那么严了。更主要的是前来听课的孩子,许多并不真正喜欢读书,只是家长们碍了老李的面子,前来捧场做秀的,每次还要蹭一两本免费新书,导致图书室的书越来越少。前不久,小区门口开了一家24小时公共图书馆,图书室彻底沦为“鸡肋”。读书人就这样慢慢消失了,老李反而觉得解脱了。
图书室进小区,提升公共文化品位,本是一件多赢的好事。但在网络、手机阅读不断普及的今天,纸质书读者越来越少,建实体型图书室,应该有的放矢,因地而建,因人而设。如果作为考核指标强行摊派推广,就有些走偏了。(读者 蒋平)乡村家长的教育焦虑
国庆节假期,我回老家探望父母。有一天我去县城办事,回来坐上了县城回乡村的公交车。在路过镇上的时候,上来一大一小母女俩,碰巧,中途上车的母女俩与已在车上就座的乘车人认识,于是她们聊了起来。
带孩子的妇女告诉熟人,自己刚从镇上的课后培训班出来,孩子补完课,准备回家。熟人则询问,不是国家有“双减”政策吗,怎么还有人开展培训呢?妇女很自然地回答,老师是邻县的老师,本县的老师都到邻县开展课外培训,这是课后培训的普遍现象。熟人进一步追问培训的费用,该妇女回答说费用不便宜,不过还能接受。她补充说,现在一家一户就一两个孩子,为了孩子,也是拼了。
多年来,我们老家所在的地区是全国著名的教育重点地区,我们县也是长期的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孩子通过上学考入好大学,在某种意义上是走出大山,改变人生命运的途径,我深刻理解家乡人民对教育的重视。
针对在职教师开展课后培训的现象,县教委早就颁布了严厉的惩戒措施,制定了包括教师开除公职、校长撤职的“双开”措施。如今,在国家“双减”政策下,作为全国教育重点县城,我们县更是令行禁止。但从公交车上这两人的对话来看,县里的老师采取了规避政策的方式,跨县开展课后培训,而镇上的培训机构也选择从邻县聘请老师来我县培训。显然,这是受利益驱使,逃避处罚的手段。
我们镇上有一所知名中学,在校学生3000多名。小镇不大,仅一条国道横穿镇街道。出于家长们对学科培训的旺盛需求,早年间,镇上就有数家课后培训机构。此次“双减”政策实施后,培训机构有所减少,但也有一些机构改头换面,暗地里继续开展学科培训服务。
据悉,有些农村家长为了给孩子补课,几个人共同出资请镇中学的老师到农村家里上课。近年来,农村普遍住房设施大为改善,为老师授课提供了可规避上级查处的理想场所。家长们车接车送,老师们公私兼顾,互相达成了难得的默契。作为在首都生活了多年的工作者,两个孩子的家长,我对教培行业渗透到家乡这样偏僻的乡村城镇,有深刻的体会。教师跨县开展课后培训也好,家长众筹请私教也罢,都是“双减”政策下的猫鼠游戏,也许跟制度大环境相关,跟老师待遇条件相关,跟学校管理相关,跟家长们的未来家庭利益相关。由此看来,乡村里的家长教育焦虑,不亚于大都市的家长,“双减”任重道远。(读者 简儿学)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