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风“入侵”艾美奖

作者:李孟苏

英伦风“入侵”艾美奖0艾美奖是美国电视业的最高奖项,传统上每年的颁奖典礼在洛杉矶举行(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在伦敦设了个分会场),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本土电视明星有主场优势。2021年第73届艾美奖获奖名单上,英国人的名字比比皆是。

以英国王室为背景的《王冠》将剧情类全部奖项收入囊中,获得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男女配角奖的4位演员乔什·奥康纳、奥利维亚·科尔曼、托比亚斯·门基斯和吉莲·安德森都是英国人。《王冠》收获了最佳编剧奖,编剧之一彼得·摩根是伦敦人,曾写出奥斯卡获奖电影《女王》。

喜剧《足球教练》是一部很“英国”的足球电视剧,除了主演是美国人,英国演员拿下了喜剧类最佳男女配角奖。此外,伊万·麦克戈雷格、凯特·温斯莱特各自凭借《侯司顿》《东城梦魇》,获得限定剧最佳男女主角奖;限定剧/电视电影类,《我可以毁掉你》的编剧、导演、主演米凯拉·科尔斩获最佳编剧奖,成为艾美奖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黑人女性。

统计下来,艾美奖27个主要奖项,14个颁给了英国人,超过一半。在推特上,今年的艾美奖被戏称为“英国艾美奖”。英国人霸占艾美奖奖台,这不是第一次。

翻看近几年的艾美奖获奖名单,可以密集看到英国原创电视剧以及电影、电视人的名字:《王冠》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和饰演年轻女王的克莱尔·芙伊,《美国谍梦》男主角马修·瑞斯,《西部世界》配角坦迪·牛顿,为《黑镜》编剧的前《卫报》电视评论家和剧作家查理·布鲁克,还有《伦敦生活》的编剧和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继承之战》的编剧杰西·阿姆斯特朗,《切尔诺贝利》的制片人简·费瑟斯通……BBC制作的喜剧《办公室》,不仅得了多项艾美奖、金球奖,还被美国NBC翻拍。

于是,美国媒体再次弹出“不列颠入侵”的老调。

“不列颠入侵”(British Invasion)这一文化现象的首次发生,披头士乐队充当了排头兵。1963年10月,《华盛顿邮报》首次将披头士和英国青年文化介绍给美国人,看过电视台转播的披头士演唱会后,一位15岁的少女写信给电台DJ,问:“我们美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音乐?”当年圣诞节过完的第二天,披头士的唱片开售,正在放假、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终于爆发了“披头士狂热”。对此,《巴尔的摩太阳报》发表社论,第一次提出“不列颠入侵”的说法:“美国最好考虑一下如何应对入侵。”1964年2月,披头士来美国巡演,上综艺节目《埃德·沙利文秀》亮相,收视率为45%,观众人数达7300万。披头士之后,达斯蒂·斯普林菲尔德、滚石、谁人、露露等英国歌手、乐队纷纷闯进美洲大陆,一统美国电台的天下。

摇滚乐原本起源于美国,英国音乐人对其进行了文化基因重组后,以“不列颠入侵”的形式重新返回美国,彻底改变了摇滚乐和流行乐。同时,音乐入侵促成英国时尚和电影艺术在美国的流行,在大西洋两岸塑造了青少年的反主流文化,影响到美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女孩穿迷你裙,在英国兴起的男装孔雀革命更是颠覆了美国男性的穿着习惯。美国男性青少年脱掉颜色深沉、外观朴素的服装,开始穿由伦敦卡纳比街兴起的无领外套、窄领带、瘦腿裤、切尔西靴,衣服上多了褶边、色彩和印花。

在披头士来美国之前的1962年,苏格兰人肖恩·康纳利主演的“007”系列影片已经为“不列颠入侵”做了铺垫。1964年,《欢乐满人间》和《窈窕淑女》先后在美国上映。两部电影都改编自英国和爱尔兰作家的作品,讲地道英国故事,演员班底均为英国人,不仅票房大卖,还是第37届奥斯卡的大赢家。随后的电影《风流绅士》《阿尔菲》,让彼得·奥图尔、迈克尔·凯恩等一批英国新面孔吸引了美国观众,为后来的英国电影业人士——包括演员、导演、幕后技术及音乐制作人员——获得国际成功打开了大门。

凭借“不列颠入侵”,英国也成功重塑了自己的战后新形象:音乐视觉艺术和时尚创意的中心。

半个世纪后,英国电视业对美国发起了第二次“入侵”。这一次的先锋是真人秀。

2000年后,借着输出辣妹和S Club 7,这两个流行音乐组合的经纪人西蒙·福勒携手合作伙伴西蒙·考威尔,把他们发明的电视才艺选秀节目《流行偶像》带到了美国,节目更名为《美国偶像》,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播出第一年净赚即超过10亿美元。英国因为出售真人秀节目形式和冠名权,成为全球电视节目交易市场最大的出口国,将节目形式卖到全球;其中《流行偶像》、《The X Factor》《舞动奇迹》《英国达人》等选秀节目表现最为出众,是英国娱乐产业最盈利的商业模式和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对此,福克斯电视公司时任娱乐主席彼得·利古里(Peter Liguori)在2008年说:“英国电视人正在改变我们所谓的美国文化。”根据BBC发布的一份报告,越来越多的英国英语词汇渗入了美国语言中,这可以看作一个例证。

英伦风“入侵”艾美奖1对英国影视艺术家取得的艾美奖战绩,英国电影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阿德里安·伍顿(Adrian Woutton)说:“今年艾美奖对英国人才的极大认可,有力地证明了我们艺术家的才华以及我们行业持续的实力和创造力。对于英国电影和高端电视业来说,现在确实是一个黄金时代。”

为了鼓励英国影视业走出去,特别是与美国同行合作,政府给予了优惠政策。英国电影人杰里米·托马斯曾担任《末代皇帝》《撞车》《性感野兽》的制片人,他说:“由美国电影制片厂融资制作的电影可以享受20%的税收减免,但如果一部英国电影必须与一家法国公司合作,马上就没有资格享受任何税收优惠。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到美国去。”

这带动英国导演、演员、影视技术和音乐人才在新大陆圈好了一席之地。他们能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接纳与认可,还因为他们便宜,有种不同于好莱坞的气质和做派。

凯特·温斯莱特曾因为主演电视剧《幻世浮生》赢得2012年的艾美奖和金球奖的限定剧集最佳女主角,今年艾美奖的提名名单发布后,《纽约时报》记者电话采访她,问她获得提名后感想如何?她回答:“我正在康沃尔郡旅行,艾美奖提名宣布后,我决定洗个冰浴,然后去一家酒馆,路上看到车窗外有一大群奶牛,从田野上被赶到挤奶棚里。我把这群奶牛沿着铁轨走的情景拍了下来,心想这太疯狂了。”好莱坞哪位明星会给记者这样的回答?

温斯莱特是英国演员在美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她在《东城梦魇》中扮演的是地道的美国中年女性,她获得艾美奖说明美国主流社会也认可了她,一个英国演员在美国剧情的影视剧中扮演美国人。

一度,在美国背景的影视片中,英国演员多数负责制造美英文化冲突,扮演美国人心目中的英国人——沉默寡言、傲慢自大、一口烂牙、经常喝得醉醺醺,充当笑柄点缀美国银幕、荧屏。英国口音也是奇幻时代或者古代的同义词,只有《权力的游戏》《指环王》或者古罗马题材的影视剧才用这种口音。

今天,英国口音不再是荒谬角色的代名词,艾美奖、奥斯卡和金球奖把奖杯给英国人的时候,美国观众几乎没有注意到扮演美国人的演员不是他们自己人,没有意识到英国人史蒂夫·麦奎因、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导演、主演了一部讲美国黑奴历史的影片《为奴十二年》。英国演员瑞奇·热维斯甚至主持过金球奖颁奖礼,他导演、主演的喜剧《办公室》多次获艾美奖,被美国电视网翻拍。除了《办公室》,美国还翻拍了许多英国原创电视剧,《火星生活》《窥视秀》和《盖文和史翠西》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

再分析历届艾美奖提名、获奖名单上的英国人,凯特·温斯莱特、休·格兰特、丹尼·博伊尔……会发现很多是俗称的“电影导演、电影演员”。在科恩兄弟的履历上绝没有电视剧,大卫·芬奇倒是也玩票电视,不过拍的是商业广告和流行音乐MV。

自电影、电视诞生以来,“电视”一词就被蒙上了“羞辱”的意味。如果评论家说一部电影看上去像“在电视上演的”,简直是奇耻大辱。

但在英国,BBC和四频道等广播电视公司一直是电影资金的主要来源,影视艺术家也在挑战看“电视矮电影几分”的势利眼,其中安东尼·明格拉带了个好头。明格拉从电视业出道,最早的作品是为连续剧《格兰奇山》《摩斯探长》撰写的剧本。他之后的导演汤姆·霍珀,代表作既有电影《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丹麦女孩》,也有英国常青肥皂剧《东区人》,还有迷你剧《恋恋冬季》。丹尼·博伊尔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127小时》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最佳影片奖,拍的《猜火车》成为青春片的标杆;但他在执导电影处女作《浅坟》之前,在电视台工作了17年,导演过推理剧《摩斯探长》第一、四季。

英伦风“入侵”艾美奖2英国导演、演员同时在电影和电视业取得的成就,反映了美国和英国影视业在结构和文化上的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英国导演、演员与众不同的魅力。

在美国,电影制作是一门更具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学科。大多数导演从电影学院开始起步,比如《黑天鹅》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从哈佛大学电影专业毕业后,又去美国电影学院(AFI Conservatory)深造了一年,先拍短片,参加电影节,寻求著名导演和制片厂的赞助,逐步进入剧情片领域,这是常规的、顺理成章的路子。

美国娱乐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如果好莱坞不待见你,那就去电视圈碰运气。想在好莱坞的大银幕上出人头地,要尽量避免与电视小荧幕沾边,哪怕这部电视剧是《六英尺下》《广告狂人》或《使女的故事》,既有文化深度又有艺术品质。像乔治·克鲁尼、詹妮弗·安妮斯顿这种从肥皂剧明星成为一线电影演员的例子,实属凤毛麟角。马丁·辛之所以跑去演肥皂剧《白宫风云》《同妻俱乐部》,是因为拍电影遇到了瓶颈期,一旦他演总统巴特勒大获成功,得到艾美奖提名,便立刻重返大银幕出演马丁·斯科塞斯的《无间道风云》。詹姆斯·甘多菲尼演HBO的电视剧《黑道家族》暴得大名,好莱坞才想起他之前即在百老汇、好莱坞演尽大佬,只是没有成大佬而已。

英国影视从业者认为,电视不过是另一种载体,真正有才华和创意的艺术家,根本不会为“拍了部在电视上演的剧”和“用电视剧呈现的作品”这两个概念纠结。如果一定要说拍电影是艺术家的最高抱负,那么拍电视剧是起点,而不是电影路走不通后的退而求其次,他们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不会为了苦等电影机会,而放走电视剧。

丹尼·博伊尔正是靠小荧幕积累起心理和技术优势。他在2001年拍过一部电视电影《赤裸的真空天堂》,可以看出他在《猜火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电影风格:情绪亢奋,疯狂暴躁,快速剪接,提炼出社会中的戏剧性细节加以极端戏剧化,再用来嘲讽社会。

汤姆·霍珀是在拍摄迷你剧《丹尼尔的半生缘》、电视电影《主要嫌疑犯6:唯一证人》中成长起来的。霍珀导演常青剧《东区人》时,因为是情景剧,随拍随播,往往会有演员生病、缺勤的情况,于是导演在片场看到的演员、剧本与前一天准备好的完全不一样。拍《国王的演讲》时,女主角海伦娜·博纳姆·卡特因为同时出演《哈利·波特》,合同上约定,只能在周末来“国王”片场。有了电视剧的经验,他就能够协调好这种情况。电视行业给予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应对每个环节的能力,哈佛大学没有一门电影课程做得到。

因此,英国导演们的电影作品,比如《国王的演讲》《127小时》,即便在票房和奖项上双赢,但和美国导演的《社交网络》《大地惊雷》比起来,还是“小”得多,也更具实验性。一般来说,某导演获得奥斯卡奖后,拍片的抱负、题材、场面会和预算一起增长,但博伊尔的《127小时》仍然是塞缪尔·贝克特式的独白故事。他选片的方向是他在电视时代工作态度的延续,在电视行业,他明白了作为一名导演,应该有多种工作风格。相比之下,大卫·林奇为美国广播公司(ABC)拍电视剧《双峰》更像是拍电影顺便而为的玩票,是个人的艺术实验,不具有普遍性。

英国的演员们也不认为电视是劣质媒体,而是可以与电影互换的。海伦·米伦、休·格兰特、柯林·费斯、凯特·温斯莱特等奥斯卡、金球奖上榜大牌演员在电视和电影之间自如穿梭,并不会嫌弃电视剧的制作相对电影要小很多,电视剧制作方也不会因为在小荧幕上播放就降低标准。温斯莱特在艾美奖颁奖典礼之前,对《纽约时报》谈她理解的电视剧:一部电影只有108分钟,电视剧7集有7个小时,播7周,对于所有制作者而言,在生命的7周时间里,每周都是一件大事。演员与观众沟通情绪的时间更充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尤为奢侈珍贵。

现在,轮到美国演员点缀英国的影视剧了。美国演员到英国,演的大多是来自纽约的黑帮。《唐顿庄园》请奥斯卡获奖演员雪莉·麦克雷恩扮演庄园女主人科拉夫人的母亲,形象邋邋遢遢,与玛吉·史密斯演对手戏,引起一些美国观众的不满,认为这种漫画式的丑化,令人无法忍受。 犯罪电影艾美奖王冠英剧国王的演讲电视剧剧情片办公室韩国影视美国电影127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