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新海狼”来南海探路发生了意外?
作者:宋晓军当地时间10月7日,美海军“爆出”两则与中国有关的新闻。一是在当天美海军新任部长托罗(Carlos Del Toro)发布的首部海军战略指导文件中明确将战胜中国海军定为首要任务;二是美海军当天确认“康涅狄格号”攻击核潜艇在南海水下航行时撞上了“不明物体”造成11名艇员受伤。鉴于第二则新闻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敏感性,事后一位关心军事的媒体朋友就第二则新闻向我追问可能发生了什么,对此我结合第一则新闻的内容给出了我的猜想。
首先我想说在海军部长托罗发布的8页战略指导文件里有一段用了黑体字的内容,其中明确写着“美海军的首要任务将是发展作战概念和能力以加强威慑,扩大我们对中国的作战优势”。那么这与攻击核潜艇碰撞事故有何关系呢?
简单说,“康涅狄格号”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海军为对付苏联海军战略核潜艇开始设计的一种先进的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速度快、安静且生存能力强。但“冷战”结束后,由于单价过高(按2021年美元计约为85亿美元),将建造29艘的计划降至3艘。1998年转而采购单价更低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而3艘海狼级除最后一艘改装为特种潜艇外,目前另外两艘与早期研制的28艘洛杉矶级和包括在建的34艘弗吉尼亚级一起“混搭”服役。2020年美海军提出要求称,随着未来洛杉矶级和海狼级的退役,为保证潜艇数量和迭代,希望能在2022财年开始研制、2034年开始采购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SSN(X)。接着在今年4月9日拜登政府公布的2022财年预算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未来要投资SSN(X)。随后在美海军中要发展“新海狼”遏制中国的呼声就纷至沓来了。
先是在今年7月,美海军水下作战需求办公室主任休斯顿(Bill Houston)少将在接受采访时说,SSN(X)在设计时将考虑拥有“老海狼”级潜艇的有效载荷和速度优势、弗吉尼亚级的声学和传感器优势,以及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的可用性和寿命的优势,进而使其成为海军的“顶级猎杀者”。接下来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中国海军问题专家霍尔姆斯(James Holmes),今年8月5日他在《国家利益》网站发布的一篇题为《为了遏制中国海军必须重新考虑下一艘攻击潜艇》的文章中,不仅强调了当年研制“老海狼”遏制苏联海军核潜艇的必要性,而且还说SSN(X)必将是封锁第一岛链遏制中国海军的“最佳利器”。看了这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再联系前文提到的美海军10月7日“爆出”两则新闻的内容,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老海狼”来南海是为研制“新海狼”探路的猜想。巧合的是,就在“撞击事件”发生4天前的9月29日,美国会研究处发布了一份包括造价评估在内的有关SSN(X)的背景资料让议员们参考,以尽快决定是否支持海军于2022财年投入9800万美元启动SSN(X)预研的请求。
最后我想说,从纯军事角度看,“老海狼”是为攻击苏联海军在北极新地岛附近的战略核潜艇“堡垒区”而设计的,其来到环境湿热且水下海况复杂的南海长时间潜航,无论是什么原因发生意外碰撞都是有可能的。但可疑的是,美海军除了在几天后否认了其潜艇与其他潜艇发生碰撞外,为啥对具体发生了什么秘而不宣呢?听到这儿,我的朋友有点恍然大悟地说:莫非是“老海狼”为发展“新海狼”来南海做什么试验而发生了意外?接着他又像想起来什么似的说:“新海狼”的相关技术澳大利亚是否也会分享呢? 海军潜艇武器南海美国海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