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5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金秋时节,苏城大闸蟹正式开捕。朋友送了我两张蟹券,说是单位发的福利,自己工作忙,去蟹庄自提也麻烦,就顺手送个人情。
看着这两张标价368元的精美蟹券,我打算抽空把大闸蟹自取回来,请朋友来家里吃顿便饭小聚一下,趁机联络联络老友情谊。
于是,我按照蟹券上提供的三种提货方式,逐一去联系。第一种是电话预约提货,但是电话打过去,每次都显示接听排队中,等待时间超过3分钟仍无人接听。无奈之下,我只能放弃。
第二种是登录网站提货,在网站上填好预约提货表格后即可提货,可网站根本打不开。
第三种是微信提货,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在服务里有提货选项,输入蟹券上的信息,填写送货地址后,却显示“预约50天内已满”。眼下,正是大闸蟹最肥美的时候,等上一两个月后,螃蟹已经“变瘦不美”了。
我又添加了公众号客服的微信,想问这螃蟹到底还能不能提到货。过了大半天,客服微信才回复,说可以帮忙“插队”提货,但没有快递服务,需要去指定店里当场自提。
我看客服发过来的地址并不远,决定亲自去一趟。临近湖区的路旁,三三两两的都是卖大闸蟹的小贩,他们一副本地村民打扮的模样,以中老年阿婆为主,守着地上几个大塑料盆,里面有几只生猛的大闸蟹在爬着。
不用说,这些蟹应该都是外地冒牌货,也就是用别的地方,比如太湖、宿迁等地品质不佳的螃蟹来冒充优质阳澄湖蟹,一只蟹就有30~50元的差价。
到了店里,养了一辈子螃蟹的店老板老周说:“你这个蟹券根本不是我们店里印制的,都是那些根本不养蟹的网店卖的。他们以7折的价格批发给单位或者经销商,经销商也会以4~5折价格回收。这时候,如果有人想提货,网店要么推脱,要么迟发。万一买家坚持要提货,就只能联系像我这样的蟹庄代发。”
“可是,这个价格根本没办法卖真正的阳澄湖蟹。”老周说,“实话告诉你,这个蟹券在我们店只相当于4折的价值,也就是平常菜场里20~30元一只的货色,不可能是阳澄湖里的好蟹……”
但老周不想用冒牌蟹来敷衍买家,怕砸自己的招牌,就给了我两个选择:要么4折回收折现,要么加钱买好蟹。
我问老周:“你为啥要这样为难自己?不参与线下提货不行吗?”
老周叹了一口气说,没办法,大家都这样搞,卖蟹券比真正养蟹的赚得多了。就像大咖红人直播卖货,实际上赚不了多少钱,赚的是流量。有了流量,就会带来合作的机会。
层层“打折”的大闸蟹券,赚的也是热闹。真正的养蟹人,不懂得玩套路的,赚得反而不多。
(读者 北野吴)父亲的学历
在外人看来,老徐是个有福之人:建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基本实现财务自由,老婆是职校教师,贤惠持家,家庭幸福美满。邻里亲朋没有不羡慕他的,可老徐这时就会叹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老徐的烦恼来自他的儿子小徐。小徐今年刚考入重点高中,说是考入,其实小徐能上重点,老徐功不可没。老徐做了20年生意,希望家里出个读书人,可小徐偏偏不爱读书,不仅没把精力放在学业上,而且还“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班主任找到老徐,向老徐历数小徐的所作所为,而后又诉苦,自己精力有限,希望老徐能管管孩子。
其实小徐也没犯什么大错:他喜欢球鞋,自己有不少限量款的球鞋,也因此结交了不少朋友,后来渐渐发现,球鞋交易是一门生意,而且利润丰厚,于是就在校内做起了球鞋的买卖。球鞋生意风生水起,市场扩展到校外,引起了校方关注。于是,就有了班主任找老徐的那次谈话。
老徐决定找儿子好好聊聊。以前和儿子谈话,小徐唯唯诺诺,从来不敢回嘴。没想到这次,小徐不知哪里来的底气,冲老徐说道:“你自己都没上过大学,凭什么非要我考大学,我遗传你的基因,不想念书那都是因为你。”身为父亲的威严第一次遭遇挑战,老徐气得发抖,他指着小徐:“谁说我没上过大学,我是电大的师范专业毕业,当年我们毕业学校包分配,师范专业都去学校当老师,要不是嫌当时老师工资少,我现在跟你妈一样,都是老师。”
关于老徐上电大这件事,小徐以前也听他聊过,但那时都是含糊其辞一带而过。这次,小徐决定把这件事搞清楚,他拐弯抹角向母亲求证此事。小徐他妈终于道出真相,她和老徐一起上过电大不假,也是在两年电大的学习生涯中确定了恋爱关系。1997年毕业那年,大中专毕业生包分配的政策早已经取消了。不过在电大入学的时候,学校就承诺过,毕业后可以安排到当地学校做老师。小徐他妈成绩优秀,如愿以偿当了老师。老徐成绩差,挂过几门课。所以,老徐虽然在毕业两个月后也勉强拿到了毕业证,但按照毕业时当地教育部门的政策,他属于不能如期毕业的学生,不予安排教师工作,只能去当地企业上班,或者自谋出路。
小徐他妈说:“没想到你爸在当地建材公司的销售岗位发掘了自己做生意的天赋,当时他一个月赚的比我们半年还多,早就不在乎电大当初承诺的教师工作了。”小徐调侃道:“原来我跟我爸一样,虽然不是读书的料,但也有自己的出路呀。”
(读者 蒋霖)充电桩的秘密
近期,因电动车充电问题而引发的火灾事故接连发生,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电动车安全充电的管理办法和规定。其中,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居民楼内充电,便是相关规定中最重要的一条。
由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我所在的县城里,电动自行车仍然是人们日常上下班或短途出行的首选。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和规定,县城也迅速掀起了落实该项安全措施的动员活动。
对于电动车使用者而言,尽管多数人都具备足够的安全认识,但由于社会上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巨大,电动车“刚需”的客观实际情况存在,而很多人在居民楼内充电又实属无奈之举,所以,该项政策具体落实起来并不理想。在居民小区内布设公用电动车充电桩工作成了当务之急。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很快,我们县城的多数小区里都竖起了崭新的充电桩。
然而,充电桩投入使用已经三四个月之久,但生意几乎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充电桩刚开始投入使用时,偶尔还有零星的充电者光顾,后来,充电桩的生意越发冷清。
放着方便安全的充电桩不用,非得冒险在自己家中充电,我一度怀疑这只是我所在小区的个别现象,但与一位从事充电桩安装工作的朋友聊起才得知,这是普遍现象。
通过朋友,我得知事情的原委:原来,小区里投入运行的充电桩,一般分为投币式和刷卡式。但无论何种方式,充电都是按每小时不低于一元的收费标准执行。朋友给我算了这样一笔账:一般的电动自行车按5个小时充满电计算,在公共充电桩进行充电,每次一般要支付不低于5元钱,可在家里进行充电,折合成电费最多也就5角钱。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对于如今的物价来说,5元钱或许算不上什么“高消费”,但家庭电动车的充电费用作为一项持续性的支出或投入,对于不少掰着手指头居家过日子的普通市井百姓来说,这样的“算计”并不为过。
“既然这样,那你们为何不薄利多销,把充电费用降下来,从长远来看,在公共充电桩上充电的人多了,你们一样会获得更大的效益呀?”
对于我的困惑,朋友长叹一声说:“事情哪儿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在小区里布设充电桩,离不开小区物业的许可和支持,不向小区物业负责人打点打点,这个业务根本拿不下来,况且,物业对充电桩的利润也了如指掌,盯着这块‘奶酪’的,可不仅仅是充电桩安装企业。”
(读者 卢长平) 电动车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