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周期的不同之处
作者:邢海洋贴秋膘的时候,猪肉价格便宜了,也带动了农产品的整体稳定。年初看着物价居高不下,我们屏住呼吸,如今畅快吃肉,当然也要居安思危,思考一下本轮猪周期的不同之处。
猪周期通常为3年,涨和落各有一年半,这是和生猪的繁殖与生长周期一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从近20年来5次猪周期的状态看,这次还是大为不同。过去的猪周期,政策方面干预少,进口肉份额少,基本起不到平抑市场的作用,猪周期的上涨往往是单边涨、单边跌,可这一次,整个2020年白条猪肉批发价格一直在每公斤40~50元之间振荡,全年高位运行,没有明显的顶点。这说明政府的抛储政策和进口措施生效了,稍许顺滑了价格的突进。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供需矛盾至为突出,以往周期中头均盈利最高通常在1000元左右,而本轮周期中,在最高猪价下,头均盈利最高可以达到近3000元。可以说,此前没有任何一次猪周期的猪肉价格能在如此创纪录的高度上徘徊这么长时间。无论是养殖户还是养殖业上市公司,都赚得盆满钵满,比如2020年牧原股份的净利润达到303.72亿元,对应的生猪出栏量是1811.5万头,平均每头净利润1676元。
这次的猪周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生猪生产从严重滑坡到基本恢复大约用了一年半时间,这也是从后备母猪补栏到生猪出栏上市的最短自然生产周期。之所以补栏如此快,也离不开资本的作用。此轮非洲猪瘟的抗疫中一大批高水平的规模猪场快速崛起,2020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能够达到57%左右,比2019年提升4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常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
头部企业雄心勃勃,在规模养殖的赛道中跑得更快,扩产目标动辄一倍以上。牧原股份2020年的生猪出栏量为1800万头,2021年的出栏目标是4000万~5000万头;温氏股份2020年的生猪出栏目标为950万头,2021年的出栏目标为3000万头。仅牧原、正邦、温氏、新希望四家企业加起来2021年的生猪出栏目标就高达1.3亿头,正常情况下,全国一年里的生猪出栏量也不过6亿多头。今年价格的快速赶底,相信就有头部企业盲目扩产的推动作用。
养猪场赚了大钱,即便以每头猪赚千元计算,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为5.44亿头,意味着养猪业赚了5000余亿元的利润。这笔钱正在用于扩大再生产,受制于制造业利润下滑,民间投资无路可去,也向养猪业转移。业内曾乐观地预测,3年内中国养猪20强企业出栏总量将突破3亿头,消费者吃到的猪肉一半将来自头部企业。
网易养猪、阿里养猪和万科养猪的消息曾经不胫而走,国内互联网大厂和房地产企业似乎都有兴趣投资饲养业,但都带有生态养殖的噱头,并不以规模化为目的。但在饲养业,一场规模化、机械化,以产能为目的的产业扩张正在进行着,牧原建造的“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养猪场”相当于美国典型养猪场的10倍。这一养殖综合体包括21栋楼房,每年最多可容纳240万头猪,仅耗电每年就是1.3亿度。这里的猪每天吃掉相当于80~100辆大型货车运来的饲料,为了不堵塞交通,饲料靠管道运输。类似地,“猪上楼”的养殖模式正在全国四处开花。
当猪肉价格开始下跌的时候,农户们最初想到的是继续育肥,可最终还是赔钱甩卖,这在猪周期的下跌过程中推波助澜。如今很多养猪人选择了清栏或淘汰部分母猪,预示着生猪价格即将见底,大快朵颐的时间窗口或许很快就要关上了。
但愿规模化养殖主导市场后,周期波动尽可能地被平抑,我们在消费肉类时能心态平和,不必心惊肉跳。 生猪投资物语三农牧原农业畜牧业生猪价格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