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5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单元楼里的门禁系统总是出问题,而物业维修也不那么及时,常常坏了一次,要隔两三天才能修好,有时甚至过一周都不能修好。此种现象,常令楼内居民担忧。据我平时观察,经常出入单元楼的快递员,在按了门禁通话键以后,常常没有等到收货人及时应答,就强行拉开单元楼的门禁,急匆匆进入楼内。有时他们也会尾随单元楼内的居民,并快速超过居民,抢上电梯进到收货人的楼层。我还发现,少数几个快递员手里也有我们单元楼的门禁卡,可以自由出入单元楼,至于他们从哪里取得的门禁卡,则不得而知。
快递员为了获取更多收入,送货过程中需要争分夺秒,多数人表示理解。但是,他们进入单元楼的上述种种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以赢得时间的方式,牺牲了居民的安全,损害了物业方的经济利益。如果单以这些快递员进入单元楼的方式来论,门禁形同虚设。当他们便利又快捷地进入楼内,给居民留下的却是不可估量的安全隐患。
当然,快递员随意进入单元楼,除了快递员本身之外,快递平台也难辞其咎。其与快递员之间松散的劳动关系,使得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监督,只是追求快速发展与利益,没有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往往是等到问题出现后,才不得已采取弥补措施。
对普通的楼内居民而言,有身着明显标识服装的快递员不难识别,但还有大量快递员没有统一着装。门禁的作用主要是保障楼内居民安全,谁也不能保证不会有人打着快递的旗号行不轨之事。
因此,建议一些快递员充分尊重单元楼的门禁,重视居民的安全,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也希望相关平台能加强约束,各尽其责。(读者 简儿学)好食堂,坏食堂
一日三餐无小事,可是作为上班族,午餐吃什么似乎也不是自己能完全掌控的。
我供职的公司位于一个远离闹市的科技园区,下了地铁还要步行1.5公里那种。周边只有比邻而居的各企业总部,道路空空荡荡,车水马龙的景象仅限上下班时间,也没有什么像样的餐厅和超市作为配套,除了物业运营的员工食堂,就只能点外卖了。
食堂的午餐该怎么形容呢?素菜寡淡无味,肉菜里只有便宜的鸡肉或没来得及逃走的薄如纸片的猪肉。凡是红烧鱼类则必黝黑且齁咸,不知在掩盖什么,带鱼总比表带细,水煮鱼片不如叫水煮豆芽。我一直想给食堂送一面大大的锦旗,上书三个字:少放盐。
不仅难吃,食堂还在不遗余力地研发新菜谱,或者叫黑暗料理更为妥帖。比如清炖排骨汤,实在想不通碗底为什么垫上半碗豇豆将几块净骨头稳稳托起?清汤豇豆实难下咽,这种组合闻所未闻,匪夷所思,难道是为了清库存吗?总之食堂的心思你别猜,猜也猜不明白。
如果据此说大师傅们业务能力不足,好像也不尽然。在一年一度的食堂满意度调查那几天,午餐堪称丰盛,热乎乎、香喷喷的肉夹馍还贴心地分为含香菜版和纯肉版,还有酥软弹牙的小黄鱼泡玉米饼,好吃又下饭。然而调查一结束,肉夹馍和小黄鱼就携手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大概是成本高、费人工,我们不配长期拥有吧。
我有个朋友在大型国企工作,人人都知道的那种,每每听她聊起单位食堂,都令人心生羡慕。别人家的食堂,有整个的卤鸡腿、大块的红烧肉,配以健康丰富、营养均衡的五谷杂粮和应季时蔬。一日三餐都可以愉快地在食堂解决,极大地增加了员工的幸福指数。
我也曾思考过,除了控制成本、提高利润的商业因素,即便是同样的食材,为什么我们食堂就可以毫无悬念地做得很难吃呢?大概是因为没有感情的投入和企业的补贴吧,毕竟不是做给自己家人吃的,弄熟就可以了。比如处理芹菜、蒜薹这类茎菜不会耐心地择去老梗,吃起来自然如嚼树皮;比如早上9点就开始流水线炒制的菜,中午12点再端上来,自然是剩菜的味道。这样的午餐,吃完比没吃更寂寞,肠胃毫无满足感,只好憋着一股劲儿,留待晚餐再去“报复社会”。
当然,如果不满意食堂的饭菜,大可以点外卖嘛。但是我觉得点外卖更加费时费力,要按时打开外卖软件一顿凑单,还要一路小跑到园区门口去接货,外卖的过度包装对环境十分不友好,卫生状况也难说。加之有时候忙起来很容易忘记下单,外卖送到时都下午1点多了,午休时间业已结束,只好速战速决,来不及细嚼慢咽,于健康亦不利,想想就头秃。
遥想当年,老东家倒是地处闹市,餐肆林立,各种地道风味任君品尝。最想念的是一间隐藏于某建筑地下室内的日式食堂,只做常客生意,炸猪排、亲子饭、乌冬面等佐以蔬菜沙拉、茶碗蒸、味噌汤的各种定食套餐,天天吃也不会腻,怀念至今。如今选择了离家更近待遇稍好的公司,也只得接受这片美食荒漠。成年人早就习惯于必须有所取舍不断妥协的人生,只好将就于这躲不开的食堂。(读者 杰西)路边的裁缝店
前几天我买了一条裤子,当时试穿时配的是店里的高跟鞋,长短正好,可拿回家一搭配自己的平跟鞋有点拖地,有些不合身。
印象中周围好像真没什么地方能修改裤脚。有一天下班路上快到家时,有一家卖中老年服饰的店,看着老板闲来无事靠在门口和邻居店家聊天,随口问老板能不能改裤脚,没想到老板回答说可以。问了问价格,13块钱。
周末傍晚,淅淅沥沥下着毛毛雨,晚饭吃完比较早,孩子闷在家里上蹿下跳,简直让人觉得气压太低。索性打上雨伞、抱上孩子去修裤脚。依然是店主搬个矮脚板凳坐在门口,我装作第一次来的样子,问老板修裤脚多少钱。老板依然回答13块,我讲价10块钱吧,做个回头客。
老板是个50多岁的男士,看我下雨天还抱着孩子,也没有跟我计较,爽快地开工了。他灵巧地先用小剪刀剪开裤脚的线,又改用大剪刀咔嚓剪掉长的部分,然后卷了两卷,用缝纫机走了一圈线缝好边,这就完成80%的工作了。接着他抄起缝纫机右侧的挂烫机,闷了半分钟热气,利索地烫好了两只裤腿。
我打量着这家每天都路过两次,但从来没进来过的店。这家店挨着菜市场,外面摆着的主要是中老年服装,里面整个北墙还搭满床单布料,中间一个大的工作台,看来平时也接些床上用品的活儿。
我在这附近也住了十来年了,发现店铺总是换老板,前年可能是卖鞋子的店,去年是卖干果的店,今年就成了服装店了。
老板回答,就这么个小铺子每月租金大几千块,顾客主要是来买菜的阿姨们。没租下来之前,想象着每天有很多的中老年人买菜,客流量应该不少,但实际盘下店之后才发现,过来的每个人都买菜,但不一定会买衣服,而且像夏天的衣服一件也就赚十来块钱,得卖多少件才能抵扣这房租呢?
老板继续唠叨:“所以你看我这店,虽然不大,安排的种类却不少,就是为了多点收入。”就拿这修裤脚的生意来说,老板还和附近两家干洗店有合作,干洗店的人不会修裤脚,一有客源,他们收了衣服之后就拿过来给他,两边五五分成。
希望老板生意兴隆,毕竟衣服哪里都买得到,但是修衣服的店可不多见了。(读者 趴趴)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