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苦味的挑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自苦味的挑战0文 / 刘小吉

我可能从小就有个老灵魂。有书上说,儿童时代对苦味的敏感度是最高的,然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对苦味逐渐钝感。儿时的我虽然和大多数的小朋友一样害怕打针,但在吃药这一环节上,却可以面不改色地吞下一粒又一粒药片,并至今不会留下任何童年阴影。我这个反例,不知那本书里的研究者要如何解释。

然而苦味的挑战逐渐到来。少年时我曾觉得咖啡是很苦的,那个最畅销品牌的速溶三合一咖啡,我至今记得第一口的味道,又酸又苦,里面的糖分几乎没有起到任何舒缓作用,远比药水难以下咽。可它的提神效果却让我惊讶。于是,它成为我求学时代兴奋剂般的存在。

初二的下学期,我突然变得很忙。一个月后的期末考试、校艺术节的主持工作和当年的世界杯,我一个也不想错过,当然期末考试是不容有失的。因为平时基本放养我的父母也发现了我的课外生活过于忙碌,开始警告我期末考试将决定我的暑假生活质量。主持校级活动是我难得接近艺术的好机会,怎能错过;一个月后的期末考试如果考砸,意味着我的暑假可能泡汤了;世界杯?四年一次,我没有理由不看。

于是,咖啡成了我实现欲望的工具。在每日1到1.5杯咖啡的支撑下,终于我的期末考试考得不错,艺术节的工作也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我没有错过巴西队一路夺冠的每场比赛。这个忙碌又快乐的夏天,是我用忍受“苦味”换来的。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幸福生活是有代价的。需要努力,更需要吃“苦”。

20年过去,当年的三合一咖啡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高糖饮料,我再也不觉得咖啡之苦难以忍受,反而有些习惯于咖啡豆后调中的那些涩味。当然,我对这潜移默化的转变几乎没有任何记忆,这一点倒是符合研究者说的随年龄增长苦味感受会减弱。但我并不觉得我爱上了咖啡,而且至今都缺乏鉴赏能力:不会刻意挑剔豆子,手冲咖啡固然是好,连锁店的平凡咖啡,甚至我的起点速溶咖啡,我都可以对付,只要能提神就行。习惯的力量真是强大,我可能一辈子就只会把咖啡当成提神饮料而已。

克服了微苦的咖啡,我迎来了更强劲的挑战——广东凉茶。五月假期我从深圳回上海着了凉(这时我刚搬去深圳生活不久),再回深圳后久咳不愈,晚上更是咳得厉害。广东的朋友建议我喝些热凉茶试试,我便寻到家旁边一间凉茶铺,得了一味橘红茶。广东的凉茶铺是很严谨的,不仅不允许你不吃饭就喝凉茶,还会把感冒细分成风寒和风热,再针对病症和我这种病后的咳症有不同的中药茶包。老板看我是初试凉茶,担心我受不了苦味,又多塞了几包盐渍陈皮,中和苦味。

捏着鼻子喝了一周的热凉茶后,我的咳嗽也确实好多了。后来我才知道,热凉茶是全广东人民的保健品,就算没有头疼脑热,大热天也会去找碗凉茶喝喝降暑气。这么苦的凉茶,居然在广东是从孩童起就培养的饮食习惯,我不由得开始佩服广东人民的“吃苦能力”。这似乎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改变不了这长时间的酷暑,至少我有办法靠凉茶和酷暑和平共处。

但根据人会越来越不怕苦味这个道理,我想自己在广东住久了,以往年的经验,应该渐渐会习惯这凉茶的滋味吧。人生嘛,本就是“自讨苦吃”的过程。 个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