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5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一年前,经朋友推荐,业余从事代购的孙姐加入了某个奢侈品代购的微信群。据说群主杨先生神通广大,众多大牌的稀缺手表和包包都有货,不仅是正品,价格也公道。要知道,对奢侈品而言,很多经典款或冷门款在专柜是买不到的,即使要买,也要排队等很长时间。孙姐加了杨先生的微信,试着帮朋友订了一块国内很难买到的名表,结果两周就到货了。孙姐找专业人士看了看,确实是正品,而且价格比国外店面的标价还要便宜些。孙姐又帮闺蜜订了一个包包,货款打过去后,包包同样很快就到货了。由此,孙姐开始了和杨先生的合作关系。
从事代购多年,孙姐已经积累了一个稳定的顾客群,她开始把杨先生推介的包包发布在自己的顾客群。因为价格相对优惠,不少客户都提出了购买需求。孙姐找杨先生订货,第一次订货,她要了15个包包,全部货款付清后半个月,包包就寄来了。可当孙姐打开箱子一看,发现包包只有13个。杨先生解释,找他拿货的人实在太多了,能给孙姐发这些货已经很难得了。
孙姐对杨先生的难处表示理解,但她也有难处,经过一番宣传,她的客户群的需求量早就不止15个包包,她想从杨先生那里再拿10个包包,希望这次能把上次欠的两个包一起寄过来。杨先生答应得很豪爽,可收到10个包包的货款后只给寄来了6个。孙姐打电话抱怨,杨先生也诉苦,他反复强调,如今受到疫情影响,他已经在想尽一切办法进货了,如果孙姐不想等剩下的货品,他可以把货款退给她。
孙姐觉得杨先生还算诚恳,没有要求退款,考虑到货品的价格优势,她希望继续从杨先生那里拿货。杨先生说,要拿货,就得先付钱,他现在资金短缺,而包包目前挺紧俏,拿货越来越难。看着孙姐有些犹豫,杨先生又说,目前好拿的货是手表,随后给孙姐发了几款限量版名表的照片。
这几款手表,在国内简直就是稀缺的珍品。孙姐把手表的图片发到顾客群,很快就有人预订,于是孙姐想找杨先生拿5只这样的手表。鉴于杨先生还拖欠着货品,孙姐提出,先付2只手表的货款,等5只手表都到货后再交付尾款。杨先生有些不高兴,但最后也勉强同意了。
结果钱转给杨先生半年了,孙姐也没见到手表的影子。杨先生开始时还耐心敷衍,后来直接推脱说自己把钱给了上家,也没拿到货。孙姐找到介绍杨先生的朋友,这位朋友的答复和杨先生如出一辙,很快就不再接听孙姐的电话了。孙姐算了算,两只手表和之前拖欠的包包总价加起来差不多快100万元。她意识到自己很可能被骗了,于是联系了律师,准备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读者 蒋霖)
家门口的水果店
家门口的红红水果店歇业了,令人不胜唏嘘。我虽没眼见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却目睹了它是如何由盛及衰直至彻底退出舞台。作为这一片曾经最为红火的水果店,我以为它能一直生意兴隆。然而我的水果自由尚未实现,水果店却关门了。
大概是卖水果没什么门槛,随便一个小门面都能支起来。小区门口开了三家水果店,另外两家店铺人气总是不太旺,只有红红水果店一直经营得红红火火。我总愿意去他家,品种多、品质好、分量足,即便是离家最远的,我也宁愿多走几步。连周边的大学生,也舍近求远跑过来光顾。老板是一对年轻夫妇,每天都乐呵呵地迎来送往,还特地建了一个客户群,顾客可以预订水果、享受群友特价,量多还能送货上门。看着他俩每天忙忙碌碌,但一脸喜气洋洋,就知道生意肯定不错。去的次数多了,也都熟悉了,有时还能帮忙收个快递啥的,特别和善。
去年下半年开始,社区团购异军突起。大概是受疫情影响,群众很快接受了这种模式。社区微信群里冒出来很多“团长”,连快递点都堆满了大家购买的瓜果蔬菜。红红水果店很快就加盟了社区团购,成为一个线下提货点。每天除了来买水果的人,还有不少自提团购商品的人。老板夫妇忙得晕头转向,又要招呼买东西的人,又要分发商品,还要解决售后问题,头也抬不起来。据说“团长”的佣金不菲,完成任务之后还有额外的奖励,我想应该比只卖水果挣得多吧。
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渐渐地,老板顾不上来买水果的顾客了,每天处理团购的事情就已经焦头烂额。每次去老板都在打电话,一个又一个,无非就是沟通协商解决问题。买水果成了半自助,连问个价格都要等老板喘气的间隙。店里一袋一袋的团购商品堆成了小山,而原本水果店的主角缩到了一旁。老板每天都在计算当天的订单任务是否完成,能否拿到平台额外的津贴,放在经营水果店上的心思越来越少,店里水果的品种日益减少,品质也不再如从前那样新鲜,有时老板心不在焉,称重时把价格都按错了。店里的客流量下降很明显,以前排队称重付钱,如今走进去,大概也就我一个顾客。由于路径依赖,我依然时常光顾,不管怎样,在心里总觉得这里还是信得过的。直到有一天,老板拍胸脯包甜的水果酸得我怀疑人生;紧接着,买回家的西瓜发现熟过了头,拿去换了一个依然不新鲜;再后来,连着几天去跟老板说想买的水果,他都没有进货。店里只卖些耐放的苹果、鸭梨之类,之后干脆开始卖零食了。水果店成了杂货店,我只好转向其他水果店,再没有特地去他家,因为在菜场卖菜的阿姨也开始卖水果了。
没多久,等我再路过红红水果店,发现那里已经关门了。红火了那么多年,却只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就从门庭若市到关门大吉,真叫人唏嘘。可是这又该怪谁呢?(读者 奕奕)电动车充电难
如今,电动自行车是很多市民短距离上班、接送孩子上下学、买菜等工作生活的首选,成为解决交通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同事的家属是社区工作者,那天跟我讲述了社区居民电动车充电的情形。
有一天,社区居民向市长热线投诉,说居民楼里有住户从楼上接线下来,给停放在楼下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存在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接到投诉电话的城管部门和街道社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然而,给电动车充电的住户和城管部门各有各的理由。住户的理由是单位没有充电条件,社区物业不让带到自己家里充电,那么电动车需要充电的时候无处可充;城管的理由是居民投诉,担心有火灾隐患,按规定不能采取飞线充电的方式给电动车充电。同事告诉我,这起飞线给电动车充电的事,后来不了了之。
作为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者,我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但我也发现,给电动车充电越来越难了。我所在的单位三令五申强调不能将电动车电池带到办公室充电,但单位自备的充电桩数量有限,能提供的充电位置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常常是电动车骑到单位两三天充不上电,回到家又不敢往家里带电池充电,因此,我时不时碰到骑到半路没电这种尴尬事。
据媒体报道,有的企业正在推行给电动车换电池的方式来解决电动车充电的痛点。方法是在街道中某些固定的点,放置已经充好电的电池,让骑行者到该处支付适当费用后换用电池。这看起来是个好方法,但它的大量推行需要较长时间的推动,目前还远远跟不上城市居民的迫切需要。
自从四川发生电梯间电动自行车着火事件后,如今在社区里,涉及电动自行车充电的事故,都高度牵动居民们的神经。对电动自行车用户来说,单位没有充电途径,社区物业没有充电环境,家里充电有重大安全隐患,续电成了民生痛点。如何安全方便地给电动自行车充电,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读者 简儿学) 腕表水果先生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