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专题|别人的爱情是那么美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这是一个有些不可理喻的新时代:在通向爱情的道路上,它布下太多诱惑,同时设置太多障碍。在这个物质繁荣,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的时代,我们变得更富足,也空前地感到匮乏;我们的交际半径空前扩大、频率空前提高,人的内心却空前孤独;我们如此孤独,却一再向自我中心主义中沦陷得更深;个人的自由度空前扩大,但人受到束缚的感觉却空前加深。我们还能重新相信爱情,学会如何去爱吗?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爱情之中,物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如何讲述故事,又如何承载关于爱情的记忆、信念与价值?为什么偏偏是这一件物品,如此重要?我们在物中投射了什么,物又给予了我们什么?它们如何与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相连,又如何与历史、文化以及我们身处的时代相连?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如今,年轻人不再像从前一样渴望爱情、婚姻或任何形式的亲密关系,他们的欲望和爱被分解、拆散,看起来仿佛消失不见。交友软件和虚拟世界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友谊和爱情,体验感越来越好的情趣用品和速食式的自慰也让真实的性爱失去了它原有的强大吸引力。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很多人说音乐会触发埋藏已久的记忆,流行的情歌的作用尤为明显,这可能是现代人特有的现象。记忆理论学家普遍认为,人生所有经历几乎都储存在记忆里,需要特定的事件或物品,才能将记忆提取出来。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我们这期刊物选择了23幅名作,来和读者一起分享艺术图像中的爱情秘密。世人被《洛神赋》里无望的人神之恋打动,倾心于罗丹的《吻》,克里姆特的《吻》,以及莫迪里阿尼那些有着忧郁黑眸和粉红肤色的长脖《裸女》……这些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印刷品来广为传播的爱情图像,被人印成T恤衫、桌布、笔记本,做成杯盘和冰箱贴,殷勤慰藉着幸福或寂寞的男女。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本期爱情专刊选择以“文本”作为主题的初衷即部分来自于此。我们从不同大陆、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学名著里节选出22个爱情文本——小说、诗歌、戏剧或书简,浪漫主义、感伤主义或现实主义——尝试勾勒出这样一个文本地图,它可做途径,再现爱情经验的精妙处和细微处。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只是在爱情的宇宙中,看到并不意味能表述,更不意味能行动。人类的爱情创世纪注定得经过漫长的地狱之旅后才可能出现。爱在某种本质上是一种对异域的恐惧和自我征服的混合,恰似猫科动物对你下手吃或不吃间的闪念,而假如借用猫科动物的语言:当你容许我握住你的爪子而不再伤害时,我开始看到了爱。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不管你选择什么婚姻体制,不管是公证注册、上帝见证,还是拜天地,都意味着承认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不然可以选择不结婚。那么它就不仅会受到观念的指引,更会被生存条件所规划。之所以人类学家倾向于把婚姻制度视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是因为它与生存状态总是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相关。在不同地区的传统婚姻制度中,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统计发现:除去经济合作的因素,在男女比例大致相等的时候,通常一夫一妻制就广泛实行。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人们喜欢用一些象征不朽的东西来比附爱情,比如钻石,比如星辰。在西方国家,新婚夫妇在教堂里宣誓;在中国,喜酒摆上几十桌也是常见的事。人们对于婚礼的要求是它一定要有仪式感,要把当天的所有事情嵌入新人与宾客的记忆。人们也乐于见到一份爱情被事件化和公共化,汉语里我们说“沾喜气”,可能也是因为他人的爱情也给了我们自己一种超越平庸生活的勇气。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社会学者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爱情,还有婚姻,变得这么难?他们发现了什么?康奈尔大学的一项调查说,原来女人也害怕结婚。一旦婚姻失败,就会陷入困境,伤痕累累。对于某些女性来说,结婚带来的好处微不足道——她们只是增加了一个需要他们照顾的人,而不是增加了一个能养家糊口的人。并非人们不想结婚,而是只想结一次婚。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为什么流行文化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爱情的话题相联系?现代小说、流行歌曲、电影故事、情人节游戏、爱情专家们,喋喋不休地提供着爱情花样,关于爱情,人们说的一定比见到的多得多。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作为理想,我打算过一种下流的、丑恶的生活”,萨冈小说里的这句话曾经是我精神状态的写照。但是,对不起,我要引用另一句话:“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认识到那没什么意义。”
我避免让某个人在我的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就像接吻,你要让那姑娘先擦去她的口红。 爱情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