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4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是一位晨跑爱好者,经常在早晨5点多就起床跑步。从我所住的小区到跑步的公园,要经过一条城市小河,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清晨,小河两旁的马路上,总被数十个卖二手商品的小贩占据,远远看上去,买卖双方人头攒动,场面十分壮观。
虽然常经过,也远远地看过他们卖东西,但从来没有仔细看过他们到底卖什么。有一天晨练过后,出于好奇我特地看了看他们贩卖的商品。
衣服、鞋、锅碗瓢盆、电源线、五金用品、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品都有,最大的特点是全都是二手物品。然而,所有这些被交易的商品来源均不得而知,也许有相当一部分物品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此外,卖货的主人绝大多数都是上了岁数的中老年人。
地摊上有的商品看上去非常老旧,有过时的旧录像机、唱片、小人书等等,还有些二手物品看上去仅有一点点可利用价值。与商品售卖者相同,前来买东西的也多为中老年人。
在这个特殊的早市后面,是富丽堂皇的高档小区。过去几年,城市小河经过大规模改造,河道中间有一字排开的喷泉,河岸全部铺上了大理石步道,种上了绿植,安装了绚丽的彩色夜间照明灯。每到周末,还有河道上方的人工瀑布开放,灯光一开,小河的夜晚绚丽多彩。
冬天的时候,早晨5点多天还没亮,小摊上的老人自备灯光照明,买卖双方就着微弱的灯光小声地交易。每天天亮后不久,城管就开着车撵着摊贩离开摆摊地点。最近这两年,因为广受社会关注,城管执法相对温和,没有出现暴力执法的情形。这样的场面周而复始,每天在小河两旁的道路上上演。早市存在的时间相对短暂,前后不过两个小时。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旧货网站和二手交易变得如日中天,但这些被互联网边缘化的买卖双方,通过古老传统的交易模式满足各自的需要,是互联网技术所无法替代的。
期待城市管理方有更多智慧,让这样的早市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读者 简儿学)
隐蔽的麻将馆
小区一楼是一条便民小街,一共十几间门面,来来去去换了好多商家,KTV、网吧、面馆、甜品店、日料店、便利店……个别商家因为制造噪声被小区居民驱逐出去,大部分商家则是被高房租、高水电费和低客流量耗尽了热情,现在能存活下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三五家。
反观能存活下来的那几家,要么是蔬菜水果店、打印店兼营快递收发业务,要么是粮油店、推拿按摩店、便利店兼营麻将馆,他们只有同时经营几种业务才能让自家的店在小区站稳脚跟,生活让大家练成了“单用户、多界面”的“斜杠属性”。
我有一个亲戚原本以经营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为主业,以收发快递为副业,但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了,用智能手机不那么得心应手,导致快递收发效率低,包裹经常堆积如山,难免因为收发失误与用户发生争执,遭到几次投诉后快递公司不跟他们合作了。
眼看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他们灵机一动,买了六张麻将桌安放在店铺里间,把麻将馆当作副业经营起来。谁知道做着做着,开麻将馆竟然变成了主业。他们每天中午和晚上按时打电话约人打麻将,有时候还要骑摩托车到小区外去接人。在不到10平方米的隐蔽空间里,有空调、热水供应,到了饭点亲戚还负责给客人做一顿物美价廉的饭菜,以至于六张麻将桌全天差不多都是满的,成了五六十岁退休人士的娱乐天堂。假设一人交纳10元服务费,亲戚每天按人头收取的服务费似乎比以前忙得团团转的时候更可观。
我时常提醒亲戚,还是应该做一份稳稳当当的生意,不要触犯国家法律。可是亲戚也有自己的理由,现在卖米面粮油的利润太低了,连房租都挣不到,而且每个人打牌的金额没有超过200元就不算违法,生意火爆说明群众有娱乐的需求啊。跟以前起早贪黑的辛勤劳动相比,他们肯定愿意选收入高、成本低、更清闲的行业,何况周边还有打牌金额比他们店里更大的麻将馆呢。
农村群众闲下来之后没有更好的娱乐方式,长期沉迷麻将桌之后根本无心踏实劳动了。城市里那些还年富力强的退休老人,也急需用更健康的活动打发时间。(读者 雪国)逃离私立校
几年前,听闻在农村老家的表弟把孩子送入了高价私立校,我得知此事还挺诧异,没想到,城里如火如荼的“私立择校热”已经蔓延到乡下了。要知道,一般的农家孩子随父母务工进城,读的可都是普通公立校,甚至是口碑不太好的农民工子弟校。
表弟人很聪明,就是小时候对读书不太感兴趣,后来学习装修技术倒是在行,没多久便成立了一家装修施工队,干得风生水起。表弟只有一个儿子,长得敦厚,也讨人喜欢,小学一毕业,表弟就把儿子送到市里一家私立校去了,据说在“小升初”这个环节就几经补习和冲刺,才如愿读上的。
我问了问他儿子小波的学校情况,大体知道了入学费用一年得好几万,还不包括其他支出。不过学校的确抓得紧,升学率比乡中学高出一大截,况且,能年年拿得出这笔钱的家庭,也一定不差,以表弟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社交圈子不一样了”。
但半年不到,表弟就打来电话求助,说小波不愿意去上学了,已经连续几周没去,表弟两口子耐心询问儿子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孩子还偷看不良小说。看着被寄予厚望的孩子,他们一筹莫展。
我没有见过小波,更不了解实情,只能从大面上安抚并提供一点建议。小波不愿去学校,肯定是融入校园受挫,在排除了遭到肢体霸凌之后,我猜测也许是精神上受到了一些冲击,比方说不适应住校、小团体的孤立,或者学习上跟大批优等生相比有了落差,甚至得不到老师的关注等等,都可能触动青少年内心那根敏感的神经。再说远一点,还可能是对异性有了好感,但又受到同学的嘲笑等,都可能变成他心中的刺,然后沮丧与茫然、难堪与恐惧裹挟到一起,让他压力重重,最后以躲避来收尾。
当然,具体情况在小波缄默的态度下,无法得知。表弟妹前去学校打探情况,校方给出的也是不痛不痒的反馈,她只好打算让小波在家休息一两周之后,再去住校。听闻这个讯息,小波不接茬儿。
几天之后,坐在家里发呆的小波,提出想跟爸爸一起出去干装修。几个大人听了心急如焚,不知所措。我也只能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孩子爱看言情小说不可耻,这正是他长大的标志,大人买一些青少年成长发育的书籍引导他读就可以,不必说破羞辱孩子;其次,实在不愿意去私立校,也不能强行扭送,书肯定是要读的,回乡读也不一定考不上好学校,在哪儿读其实关系不大。另外,孩子现在提出要去做工,可以让他去,换个环境缓一缓,体会一下谋生的种种,说不定他就有了新想法……
这件事过去有一年了,不久前我再问起,表弟平静喜悦地告之,小波已经在乡中学就读了,由于做工耽误了几个月,就同下一届同学同班,现在他的学习成绩很好,还是班长。
从高价私立校回归乡里公立校,小波又走回了正轨。这也说明,并不是花高价钱的才是好教育,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环境,才是最好的关爱。(读者 任乐平)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