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茶的态度
作者:摇摇我10岁时回城里上学,和奶奶一起住在老宅里。奶奶每天一起床就泡茶。她在明亮的天井旁放了一张方形小茶桌,上面搁着一个圆瓷盘,里边有茶壶、茶杯,外加一碟糕点。奶奶个子小,五官精致的脸上满是皱纹,却也漂亮。她的手很大,每个指头都很粗糙,她大半辈子都在城郊,以纳鞋底、补鞋为生。步入晚年后,她的每一天都从美好的茶香开始。到了晚上八九点,奶奶将茶具放在离她卧室最近的餐桌上,在昏黄的灯光下,在入睡前独自最后一饮。
如今我依然记得,长年和鞋磨砺的奶奶,端起茶杯时,皲裂的手指、虬结的关节与茶杯的精巧有太大的反差。但无论是早茶的认真,还是晚茶的随性,奶奶都喝出了自己的态度。一如邻居坎生所言:“认真的态度重在品茶,随性的态度重在饮茶。品中有饮,饮中有品,喝出内心的自然与舒适。”
前些天,我们一拨同事一起喝茶,推选茶艺专业的王教授泡茶。有美女老师说看武夷岩茶肉桂的汤色,还不如看他泡茶的手,那么白净、修长。王教授刚剪开一小袋茶的外包装,她便好兴致地欢叫:“哎呀,换双层包装了。除了外套,还穿了内衣。”大家哈哈大笑。王教授也笑着说:“不要被表面的感觉迷惑,要看口中留下的耐人寻味的部分。”茶人氢辉在自己开了多年的美衣店中央放置了一席茶桌,墙边一箱箱私房白茶错落有致,他给其中一款起名“诡计”,坎生喝过一泡又一泡,感觉“匪夷所思的妙”,如同孔明空城“诡计”千古绝唱,便以行草笔意题写了茶名,巧笔生趣。
坎生曾和好友去武夷山寻茶,去看武夷岩茶被什么样的山水气息环绕,就像去寻找一个出落得水灵灵的女孩,她生长在什么样的好人家。他们翻山越岭,从牛栏坑到鬼洞,坑涧幽谷和窠洞深山的气息扑面而来。有一天,他们登上一座山峰,有个道士请他们喝自己做的野茶。他把不知名字的老茶树的叶子摘下来,晒干了就泡茶。一张木桌,几条长凳,几个人围着一壶粗茶啜饮,茶水清甘,茶气野逸。
今年春天,我和朋友们去际面村看桃花。同行的女画家在桃树下铺了茶席,很是风雅。泡茶等花开,仿佛每杯茶汤的涟漪都在诉说着情话,茶气冲开了花苞。坎生在我的朋友圈点评:“煮水听茶沸,一任气冲天。桃枝多摇曳,逍遥天地间。”
泡功夫茶讲究茶盘和茶具的陈设。坎生有两个原木茶盘,一个是他淘回的,每当客厅的大灯倒映在茶盘上,金丝楠木的水波纹就悄然轻漾着;另一个是朋友所赠,茶盘上刻有几道简洁的云纹,置一个磨盘式茶壶,茶水顺着磨盘的出口,流入茶海。有一回,坎生去德化写瓷,在白瓷小茶杯的土坯上写“可雨可风”,烧出来后玉质感很足,是独一无二的自用杯。
坎生一向认为,喝茶时,茶杯就在掌中握,想怎么喝,喝多少,喝出什么样的气势来,自己说了算。从时间上说,冬至永远无法遇见夏至,但喝茶时可以体味到那冬夏相逢的惊奇。“当舌尖第一次遇见茶汤/犹如花瓣沾上露水/即便只有一滴/也要用尽全力/去拥抱/去热恋。”
演播人: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二期的优秀学员 姜焜友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姜焜友同学有着很好的先天条件,嗓音浑厚,胸腔共鸣很好,他的播读很顺畅,能够很好地体现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所以听起来很容易听懂文章的意思。不过唇舌力度有所欠缺,所以有些吐字会比较“松”,偶尔就会有吞字的现象,这有待练声提高。 生活圆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