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4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邻居老蔡在菜市场经营一个水产摊位,20多年后,终于将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可作为独生子的小蔡,宁愿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就业,也不肯回乡工作。
原来,望子成龙的老蔡一贯教子严格,给儿子打小就定下了很多规矩。儿子一直和老蔡亲不起来,等到了外地,和家里的联系就更少了。
老蔡经常端着大茶缸,边咂摸着茶水,边叹息道:孩子都白养了,父母掏心掏肺的,他们却根本不领情。人呐,老了还得靠自己喽。
其实,小蔡并非没有考虑父母的养老。他学的是市场营销,在大城市无疑比家乡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年轻人总归要趁着大好年华拼搏一番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蔡万万没想到,自己干了一辈子体力活儿,某天凌晨给店里卸货时,突然脚下一个湿滑,当场摔成了骨折。在医院躺了一个星期后,老蔡终于不再隐瞒,打电话给儿子要求他回家一趟。
等到小蔡亲眼看到父亲的伤势和母亲的焦躁后,他默不作声,没几天就辞了外面的工作,说要好好陪在二老身边。老蔡自觉拖累了儿子,心中愧疚不已。可水产摊位上的活儿,自己怕是以后身体痊愈了,也不能再干了。
而小蔡要照顾二老,一时半会儿也不方便在外面找工作,就先在水产店里干半天,继续着店里的生意。好在有很多老客户照应,生意没有受太大的影响。等到小蔡理顺了摊位上的活计后,又开始动起了别的心思:既然能下单点外卖,为啥不能下单买鱼买菜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经常来的年轻顾客聊了,不少熟客觉得可行,尤其是很多上班一族,经常下班回到家就晚了,赶不及在菜场晚上关门前买到新鲜的鱼肉蔬菜,只能到超市里买点凑合一下。如果小蔡能代买好他们需要的菜品,打包好让送餐员像外卖一样及时送到,肯定是个很不错的想法。
小蔡说干就干,他联合了菜场里卖禽肉、豆制品和蔬菜的几个摊位,大家一起提供菜品供顾客选择。小蔡又开发了预订的小程序,顾客们只要在里面选好下单,小蔡负责采买后并打包,交给前来取菜的送餐员,让他们在客户一到家就及时送达,就完成了整个配送的流程。
信息畅通的当下,信任成了最宝贵的资源。因为都是彼此认识的熟人,出了问题大家都能及时解决,这样的售后无忧服务,很快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上班族的认可。水产摊除了以前的生意之外,如今还多了代买菜一项,收入比老蔡当家时多了一大截。小蔡越发有信心做好做大。
老蔡很欣慰:摊位传给了儿子,儿子也学有所用,挺好。
(读者 北野吴)
买房变租房
一年前,堂嫂到本市做生意,结识了某房产销售公司置业顾问小张。小张向堂嫂介绍了位于城郊的某创业中心在建项目。小张说,买该项目的房子可落当地户口,而且购房后如果自己不住,可以和公司签订托管协议收取租金。托管协议一签就是5年,购房者第一年即可获得1.2万元租金,此后租金每年递增,5年下来,保守估计也得有七八万元的收益。
堂嫂很快动了心,她看中了项目六楼的一个小户型,房子总价30万元,公司现在搞活动,各种优惠下来购房款仅有27.2万元。约定签合同那天,小张说,目前房子还没有预售资格,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但等房子达到预售标准后,恐怕也就不是这个房价了。小张随后向堂嫂提出解决方案,堂嫂可以先和公司签订使用权转让协议,获得房屋50年的使用权,价格与购房款相当,等房子具备预售资格后,再把使用权协议换成购房合同。
我听到这里,马上感觉不对劲,使用权转让协议怎么能变成购房合同呢?堂嫂接着说,我就怕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买房机会,他当时说能换,我也就信了。签了使用权转让协议,要签托管合同时,小张表示,因为租房市场行情每年都有变化,所以,按照公司最新要求,托管合同只能一年签一次。随后又解释,其实这也是为客户着想,根据本市房屋租赁行情,房租每年都会涨,签一个固定托管合同,反而对客户不利。
就这样,堂嫂先交了首付款,半年后又东拼西凑把剩余的“房款”也交齐了,第一年房租抵扣后,一共交了26万元。房子建成交房后,堂嫂去验房,发现自己协议中的六楼某户早已有人入住,一打听,人家开公司,也签了使用权转让协议。销售公司实话实说,这房子目前还是不能卖,因种种原因,公司没取得六楼的销售资格,只能给堂嫂置换成七楼的房子。堂嫂联系小张,小张早已离职。堂嫂到市场监管部门咨询,对方查了一下,这家销售公司只是取得了这个项目七楼房屋50年的使用权,其余楼层,该公司没有任何权利。
堂嫂觉得自己彻底被骗了,交了26万元,买的只是“二手”的房屋使用权。堂嫂要求销售公司退钱,而且要这家公司赔偿26万“购房款”一年的利息。公司同意退回所谓的“购房”本金,但拒绝赔偿利息。堂嫂找到律师,律师告诉她,使用权转让协议有瑕疵,协议上写的是六楼,给的是七楼的房子,所以,这个协议可以撤销或解除,要回利息应该没问题。讨回了公道,堂嫂心里还是不痛快,折腾了一年没买上房,房价虽没有大涨,但如果再考虑购房,她这20多万元实实在在地缩水了。
(读者 蒋霖)共享单车在乡村
共享单车的兴起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然而,其杂乱无章的管理也广为诟病。街道上随意堆放、毫无秩序的共享单车无处不在,以至于政府不得不专门发文规范企业共享单车投放,约谈相关企业。
我们村有一位在京城事业有成的老板,回到老家,在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经过多年奋斗,我们村被评为全国文明乡村,这是件大快人心的事。老板很有前瞻思维,他紧跟城市发展节奏,很快就联系了共享单车企业,率先在我们村投放了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进入乡村是件新鲜事,于是,在我们村的旅游景点,人们经常看到一些前来旅游的年轻人,他们熟练地用手机扫描自行车上的二维码,骑上以后穿梭于景点间。由于乡村旅游本身投入资金有限,缺少必要的景点间摆渡车,这些共享单车迅速成了有效的交通方式,同样方便了旅游者。
我们村是大山里相对比较封闭偏僻的小山村,共享单车覆盖以后,不少在旅游公司就业的村民也骑着共享单车往返于景点和家里。村里老人们都觉得好奇,他们基本上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买得起一辆自行车是件大事,如今共享单车可以用手机扫码后随便骑行,费用低廉,难以想象。
然而,乡村里的共享单车管理比城市更为混乱。人们发现,在乡间小路上、厕所旁、村里渔塘边,乃至村民的院子里,到处是停放或丢弃的无法再使用的共享单车。一些纯朴善良的老人曾主动收集整理这些弃用的自行车,与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相比,他们觉得随意丢弃的这些自行车非常可惜。可毕竟老人们的体力和精力有限,而村里骑共享单车的年经人又缺乏必要的素养,乡村旅游企业后期管理跟不上,负责投放的企业鞭长莫及,这些被丢弃的单车在经受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日晒后,彻底成为无法修复使用的单车。
看起来无论在哪里,共享单车都摆脱不了管理不善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村投放的共享单车数量有限,管理起来难度没有那么大,只要相关责任方、使用者各尽其责,就不会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读者 简儿学) 单车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