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4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直播带货的宝妈

同学晓琪是一名全职妈妈,儿子刚满三岁。因为给儿子买衣服,晓琪偶然认识了一家童装店的老板徐姐。徐姐不仅是这家童装店的老板,而且在郊区有一家自主品牌的童装加工厂。两年前,徐姐开始在直播平台开设账号,以主播身份宣传自己的品牌和店面。随着人气的积累,童装店在平台渐渐小有名气,徐姐尝到了直播带货的甜头,她开始招募宝妈们作为带货主播,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晓琪看了看宝妈主播们的视频,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就这样,文静不爱说话的晓琪成了一名直播带货的主播。

按照徐姐定的规矩,成为自己品牌旗下的主播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缴纳2万元保证金即可拥有到工厂调换货品的权利,而且能拿到10%的货款返点,如果缴纳5万元保证金,返点的比例能达到20%。

徐姐告诉晓琪,她不向新人收取直播培训费,但新人跟着她学带货经验,带货没有收益,只是利用自己的账户为徐姐吆喝卖货,算是为徐姐无偿打工。徐姐接着解释,新人需要一个熟悉直播带货的过程,得有她这样的领路人来协助增粉。等新人具备一定的带货能力,且同意缴纳保证金,她们才算建立了真正的合作关系。

在徐姐的主播微信群里,晓琪试着接触了几位徐姐招募的主播,她们的成功让晓琪动了心。在新人阶段,晓琪把身边能动员的人际关系都用上了,自己的直播账号很快就拥有了300个粉丝,从几次直播带货的情况来看,销量还算可观。考虑到10%甚至20%的返点,晓琪马上缴纳了2万元的保证金,开始“自立门户”了。

真正做起带货生意后晓琪才发现,事情远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自己虽有10%的返点,但扣除平台官方扣点和运费后,到手的钱其实寥寥无几,而且货款价格都是店家定的,利润的绝大部分都进了徐姐的腰包。明白了这一点,晓琪试着向徐姐提议,自己想同时到别的厂家进货,丰富童装品类。徐姐当时一口答应,但事后却把晓琪打入了“冷宫”,先是不再用品牌主账号推介晓琪的个人直播,然后干脆向晓琪下达最后通牒,要求终止合作关系。

晓琪看透了徐姐压榨旗下主播的真面目,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僵持半年后,2万元的保证金好歹要回来了,可晓琪直播带货的热情也渐渐熄灭了。她发现,没有了大号的推介,她精心准备的直播观众寥寥无几。她说,看来自己还是不太适合干直播这一行,等儿子再大点,还是找份工作继续上班吧。

(读者 蒋霖) 

卖不掉的商铺

从年初到现在,5个多月过去了,同学老吴的商铺还是没有卖掉。

老吴家在南通市区,前几年,因为出差常驻上海,其间不知道是被哪个房产销售员忽悠得迷了道儿,他竟然在上海、昆山交界的镇上,买下了一个价值数百万的商铺。

本想“一铺养三代”,没料到这商铺非但没能成为下金蛋的“造富鸡”,反而成了砸在手里的累赘货。这都两年多了,卖也卖不掉,出租的收益也不高。特别是从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商铺就一直没有租出去。

而去年下半年,老吴在上海的工作就已经到期了,调回家乡后,更加无法打理这套商铺的租售。眼瞅着这几百万的资产一直“烂”在自己手里,还要每月还贷款的他实在忍不住了,求我帮忙给他找个可靠点的本地房产中介,尽快把铺子处理掉。

虽然我想不通老吴在异地购置商铺的投资逻辑,但还是抓紧翻了翻久不联系的房产中介通信录,找到为人可靠的小王。

小王人挺爽快,一口答应下来帮忙。不过,他说自己的公司在昆山那边没有设点,所以会将这套商铺的房源推荐给当地最大、也是行业内头牌的中介公司,他们肯定负责到底。“姐,你放心好了。”小王大包大揽地向我保证。

鉴于这家头牌中介的业内名气,我和老吴说明了情况。老吴有些担心:房子现在的价格好几百万,会不会有价无市?如果实在不好卖的话,就报价低一点,希望早点出手。

但头牌中介的强哥却劝他:再低的价格,买家也会砍价、压价。不如挂出去的时候,房价调高一些,等到有买家过来询盘时,再议价降价,才好促成交易。

很快一个月过去了,老吴竟然一个询盘的买家也没等到,不免有些心急,催着强哥尽快降价出售。然而,强哥却并不着急,还一直给老吴做思想工作,让他千万不能急着卖,说不定,一急就差了好几万呢。

老吴说,行,那就全权拜托你们了。至于挂牌溢价啥的,多卖出去的钱,都由你们说了算。可这一等又是一两个月过去了,卖房依然没有进展。老吴终于沉不住气了,私下里找我吐槽,抱怨这些中介光是嘴上答应得好好的,怎么老不办事呢。

我在微信上问小王,这商铺为啥连个问的人都没有?小王过了许久,才回复说:这事不能怪头牌中介,人家是按照自己的惯例,要拿业内最高的3个点佣金(普通中介才1~2个点)。可老吴不同意,事情就僵在那里了。

原来,老吴私下里一算,好家伙,给中介的佣金将近10万元,比他爱人一年在家乡小城的收入还高好多,真舍不得啊。

(读者 清风吴语)摇号上学

父亲节当天,朋友圈里有一位父亲说,自己31年前考上了某中学,而在31年后的今天,用抽签的方式,将女儿送进了同一所学校。这位父亲感慨时光易逝,而同为家长的我则更关注如何上学的方式。

我所在的区域有甲、乙两所小学。甲学校是私立联合学校,乙学校是公办学校。甲学校在当地的知名度较高,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本身有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只有购买大面积房产后获得协议入学指标者才可读,此外加之没有指标者需要交纳高额的费用,因此该学校一直是区域的热点话题之一。当然,尽管我没有协议指标,但对该学校还是充满了期待。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因为教育改革,很多学校进行了严格的办学机制调整,所幸的是甲小学也转公了。这就意味着此前没有获得“入场券”的家长们的孩子又获得了入学的机会,也意味着这些家长们不用再担心高额的学费压力了。因此,很多家长都期盼能够拥有这样难得的机会,我也是其中之一。

当明确了无购房协议者也可报名该学校并参与摇号的政策后,家长们一片欢腾。紧接着,大家一起关注报名时间,相互提醒着赶紧完成报名和现场审核,一起在群里接龙登记,然后测算摇号中奖的概率,俨然一片忙碌的景象。据了解,有近500人报名争取不到200个的学位机会,竞争压力非常大。

尽管如此,报名参与摇号的家长们依然充满了期待。就在父亲节这天,摇号有了结果,当然有人欢喜有人忧。摇中的家长们欢呼雀跃,称之为父亲节最好的礼物,而错过机会的家长们则起初有点情绪低落,慢慢地也就释然了。

全程参与摇号的我深有同感。教育改革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公平的教育资源,例如入学门槛上,本地改革前以购房协议作为金钥匙,这不仅导致了学区房的紧俏,也在客观上将很大一部分经济实力还赶不上的学生拒之门外;而改革之后,在照顾存量入学协议指标的基础上,将入学机会以就近划片的方式,敞开给学生和家长们,让更多的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再配以摇号的机制,使一部分原本被拒之门外的学生跨过了入学门槛,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显著变化。推动实现这种变化,既是教育改革的阶段成果,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衷与未来。(读者 李利利)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