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华语音乐与偶像时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们这些老人家,曾经参与过80、90年代最辉煌的某些流行音乐的生产,就觉得那时候出来的东西是好的,最厉害的,是王道。但是如果你去问一个十几岁的人,他肯定不同意,因为他觉得他的审美也很珍贵,也很独特。
——著名填词人陈乐融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要认识一座城市,无须阅读宏大的参数,有时只需播放一曲音乐。崔健曾在《北京故事》里唱道:“我面带着微笑和人们一样仍在这世上活着,我做好了准备,真话、假话、废话都得说着,突然一场运动来到了我的身边,像是一场革命把我的生活改变。”崔健像是一座城市中的重塑者,时而站在边缘,时而审视,用乐队记录充满喧嚣与杂音的时代。乐队是一个城市的记录者,无论伟大与否。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回看中国乐队的现场,总能看到一些时代的烙印,它是一代人的成长史,也承载了他们的青春期。这是一套与精神表达有关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些狂欢和忧伤,会从舞台周围辐射到他们的生活,最终凝固在记忆的最深处。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走红成为明星,在街上被围观,老狼在20年前就体验过,对他来说,没什么新鲜的。问题是,这个头上一直顶着“校园民谣”帽子的老狼为什么总是让人念念不忘?要是换一个人,用这种有一搭无一搭的态度去唱歌,早被人抛弃了。20年过去,也许能得出一个结论:老狼从来没有消耗尽喜欢他的那些人的热情,他的歌没有什么时代感,但却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经历青春期时的必修课,反正这世界上总有人永远年轻,老狼总不过时。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邓丽君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坐标上画出了一个重要的坐标点,我们的大众文化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如何完善过去缺失的那一部分的问题。邓丽君始终在给我们提供一种参照和启示,只是我们也始终在忽略它。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香港文化评论人彭志铭说:“梅艳芳的成长,跟我们香港的发展是一模一样的。60年代,香港穷,物资贫乏;80年代经济开始腾飞,梅艳芳的成长,可以在香港人的情感里形成共鸣,那是一种共同记忆。我们很穷,但是我们很努力,靠我们的双手拼搏,我们很坚强。”如果晚10年出道,梅艳芳还会这么红吗?黎小田思考了一会,给出答案:“不会,唱片业的生态已经变化。”梅艳芳的成功,在彭志铭看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整个时代都在等一棵苗,就是她”。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在王菲时代,有完整的唱片业,可以让她和同时期的同行有良好的音乐环境,唱片公司可以花一大笔钱砸出一个明星。在这个时代,但凡你有点才华天赋,都可以放在这台唱片工业机器上,制造出公众想要的那个结果。某种意义上,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台机器给他们带来了幸运和成功。王菲也不例外,只是她某些时候能自己操作这台机器。因此,她比太多的人获得了她想要的结果和因为这个结果给她带来应有的成果。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李宇春的成名之路第一步几乎像一个模板一样,曾经在很多明星身上发生过,她是陪着朋友去参加超级女声比赛报名,然后自己顺便也报名,最后,她陪同去的朋友没有成功,她却一举成名⋯⋯但是这种明星传奇的故事发生在我们的眼前还是第一次,只能说,李宇春是幸运的。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在今天,成为一次主角也并不是一件难事,按照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名人”理论,主角的概念已并非相对稳定、永恒,哪怕只是瞬间。从另一方面讲,当今价值观念的多元,使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价值观念判断角度来完成一次主角之旅,哪怕是过把瘾就死。对于这些参加“超级女声”的人来说,每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流行音乐一旦在一类人心里生根,其作用往往被夸大,邓丽君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是因为许多人由此开始了解什么叫流行音乐,许多人因为她的歌声而投入到这个行列,并成为内地流行音乐的基础。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这一点她就像猫王之于美国摇滚乐,“披头士”之于英国摇滚乐。邓丽君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影响,从疾风骤雨到润物无声,到今天一直持续着。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随着陈百强、黄家驹、罗文等一位又一位艺人逝去,特别是张国荣的自杀、梅艳芳的早逝,也许一个时代被彻底地划上了一个句号。有人这样评论:张国荣之死像一首诗,留下不可解之谜;梅艳芳留下的却是有情有义的励志演义。她戏外有戏,戏中有戏,她以生命的力量,在戏里戏外都感动着观众。“她是那种注定要成为一面旗帜的女人。她永远是先把自己搁在那里的女人。无所畏惧,所以无私。”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作为一个歌手,周杰伦的音乐和过去的时代代言人相比显得轻浮了些,它可能无法在将来让人从他的音乐中还原回那个时代的特征,但至少现在,他可以做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让未来的人了解这个时代年轻人曾经追逐的时髦文化。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王尔德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蔑视伦理的立场乃至艺术至上的主张会激怒当时的道德,但现今社会会对张国荣这样的艺人表现出足够的宽容。这种将男性与女性集于一身的美丽并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当他消失的时候,也一定会有人在心中回响起浮士德式的呼喊:“时间呀,你真美,请停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