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4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表妹的大儿子今年要上初中了,至于上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一家人很纠结。
姑妈姑父的思想传统,觉得公立学校好,离家近,接送照顾起来也方便,关键是费用还低。但表妹听了好多场小升初的讲座和身边同事朋友的亲身经历后,觉得选私立学校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比较好。
于是,家里形成对立局面,转而询问我和姐姐两个过来人的经验。
姐姐家的孩子,从公立小学考入公立初中重点班,再到重点高中,最后考入重点大学,现在正读研。这一路,孩子学习踏实,没上过任何课外班,也没花过多少钱。也因此,姐姐劝我们,就上公立吧,孩子不累,家长也不累。
可当年我家孩子小升初时,片区内的公立初中负面消息越来越多。比如老师工资低,上课不讲重点,就让孩子们报他的课外班;或者学校为了响应上级的减压政策,即使毕业班也不补课;好的老师都被私立学校挖走了,剩下的老师教学水平都不行……
忽略这些消息的真假,升学率才是关键,当看到连续几年的数据时,我不敢让孩子进那所学校了,转而开始参加私立学校的招生考试。
私立初中学费较贵,但学校的管理很严,老师们也都特别负责。三年下来,每天晚上老师都会守在群里,随时回答孩子们的提问。由于学校是外国语特色,经常有国外的友好学校师生过来和孩子们交流学习,孩子们的口语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这类私立学校抓的内容比较多,孩子们学习也不枯燥,既可以留在本校读高中参加高考,也可以走各种形式的出国,或是小语种保送。
表妹更纠结了,她说现在的情况比之前还要复杂。她一个同事的孩子上的是公立初中,因为成绩普通,三年一直留在普通班里,临近中考,家长只能带孩子出去找一对一托管。而对成绩在年级前50名的孩子,学校则每周都要开小灶,力求这些孩子都进入重点高中,给学校带来荣誉。
同事的亲身经历让表妹想把孩子送进私立,学费贵点,但学校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最后差不多都能考上高中。但是,私立现在也不是那么容易上,要有成绩,还要有经济能力。表妹打听了各私立学校的收费,比我们孩子当年翻了两倍多。
最后,她决定还是让孩子上公立初中,然后自己多费点心,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争取在前50名,得到学校重视。(读者 巴拉)
楼道里的杂物问题
今年年初,小吴到本市工作,住在亲戚家空出来的房子里。楼房共30层,一梯五户,都是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小吴住26楼。一个周末,楼房电梯维修,小吴走了一回楼梯,着实被楼道里的各种杂物吓了一跳,除了各式各样的旧家具、纸壳箱,还有生了锈的铁皮柜、燃气灶。这些杂物把楼道堆得满满当当,不走楼梯平时根本看不到。
小吴想起之前看过的高层楼房着火的新闻,着火的主要原因就是楼梯间杂物被不慎引燃,于是去物业反映问题。物业经理说,这个小区的居民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囤积癖。楼道杂物问题他们早就注意到了,之前也整治过多次,但每次都是一阵风,清理后没几天就慢慢死灰复燃。
小吴跟物业商量,单靠物业出面,整治力度大概不行,如果执法部门介入,情况肯定会好一些。小吴在业主群里联络了几个热心的年轻人,一起向街道的城管反映情况。一周后,城管在小区开展了一次整治行动。小吴所在的楼座首当其冲,是整治的重点。根据相关规定,占用、堵塞、封闭消防通道、疏散通道,或者损坏消防设施的,可对个人处500元的罚款。这时问题又来了,好多居民堆放的杂物根本不值钱,别说500块,就是100块送人也没人要。执法人员敲门询问时,大部分居民根本不承认附近楼道里的杂物是自己家的,任由执法人员清理。只有一户老人主动认领杂物交了罚款——门口的木柜里塞满了老两口的中草药,他舍不得白白扔掉。
经过这次执法行动,楼道变得清爽了,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楼道里的杂物再次一点点堆积起来,好多之前执法行动时偷偷藏起来的杂物再次出现了。小吴观察发现,这种堆杂物的“恶习”有跟风倾向,最早可能只是一户人家放个婴儿车,后来慢慢演变成堆旧物堆废品,好像别人家占了楼道空间自己家不占就吃亏了似的。住在这样的小区,小吴总感觉不踏实,有时候做梦都是楼道起火自己走投无路的惊险剧情。最近,小吴再次联络了一些业主朋友,在网上找了一些从前因楼道堆杂物而引发火灾或者逃生困难的新闻材料,想把这些打印出来贴到楼道里,小吴说,看到这些警示新闻,就算邻居们还要在楼道里堆杂物,今后大概也会收敛很多了。
(读者 蒋霖)让人无奈的洗车券
一年前买车位时,开发商采用了营销新模式,打折销售车位,但只有获得了“入场券”者才可享受折扣。拥有“入场券”的方法是,向本地的一家营销公司支付一笔钱,购买两套包括灭火器、应急灯、拖车绳等在内的车辆应急包,以及某养车平台的12张洗车券。当时觉得应急包的使用价值不大,倒是对洗车券充满了期待。
因为该洗车券的有效期为一年,所以我就想尽快将其使用完毕,以免过期失效。但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可谓是费尽周折。一方面,信息不准确增加了使用难度。在养车平台上根据距离远近查询,发现有许多实体洗车店可以使用洗车券。然而到现场和工作人员沟通后发现,很多实体店其实是用不了的。因此,只好按照距离远近一家挨着一家地寻找、询问、确认后再洗车。有一次问了四家店之后才终于找到了一家可以使用洗车券的。这种平台上的信息与实体店的信息对应不准确的情况,导致洗车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迅速增加。
比浪费时间更让人尴尬的是,平台人为设限导致洗车券无法使用所造成的麻烦。为了避免重复寻找洗车店,当我找到一家能用券的洗车店之后,就很珍惜并且固定下来,争取每次洗车都来此处。但尴尬随即出现,车子洗完了,刷洗车券的二维码时发现扫描不了,最后只好用现金支付洗车钱。不得其解的我研究发现,养车平台对洗车券的使用时间进行了设限。但凡遇到节假日,前后加起来差不多10天都不能使用。平台还对每个月的可使用时间区间进行了划分,并且随时调整。例如,今年5月,劳动节前后一周均不能使用,紧接着便将使用区间确定在了26日至31日,为了避免过期,我在27日去实体店洗车,发现依然使用不了,原因是一个月只能使用一次洗车券。最终,在不断变着花样的规则下,一年有效期的洗车券,我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使用了一半,眼睁睁地看着剩下的券过期作废。
朋友建议说,可以去投诉。于是找到该养车平台的客服反映了问题,对方回复说对象找错了,应该去找最初把洗车券卖给我的那家营销公司。于是,我又去联系,然后被推托了一次又一次,几番下来折腾了快一天的时间,却依然没有任何结果。
无奈的我只好放弃,内心有点郁闷。见多识广的朋友劝说,其实没必要再去折腾,这本身就是一种营销套路而已。养车平台不直接把洗车券卖给消费者,而是给一个营销公司,营销公司再把洗车券卖给消费者。营销公司负责收钱,养车平台负责设置规则,看似两个相互不知情,实则是商量好了,最终消费者到手的洗车券在规则调整下使用不完,因为金额不大,很多消费者为了少浪费时间就自认倒霉。仔细想想,对于像我一样的个体消费者而言,面对这种无奈的境地,放弃的确是最好的止损措施,因为至少能避免时间和精力的再次浪费。
(读者 李利利) 读者来信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