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时代中的奋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尽管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泥腿子”们终于还是进京赶考了。1949年6月,毛泽东在政协筹备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以北平卢沟桥为起点的这场战争,上承1931年的东北“九一八事变”,下接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现代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篇章之一。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以3500万军民的流血牺牲和超过6500亿美元(按1945年美元币值估算)的经济损失为代价,为中国赢得了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地位,更在于通过漫长而艰苦的战争,完成了中国人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再造。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2015年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胜利日阅兵。这是自1951年国务院设置“抗战胜利纪念日”以来,第一次举行以检阅武装力量为主要内容的纪念活动,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十一”国庆以外,举行由陆海空多军种参与的大型阅兵式。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如果以“九一八事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那么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大部分时间中国都在孤军奋战,承担着最大的压力。同盟国“四巨头”中,中国的国力最羸弱,接受的外援也最少。事实上,中国打了一场与其战略地位不对等的战争。而中国人正是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来弥补了实力的差距。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1921年7月,毛泽东从长沙赶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这次会议,毛泽东本人回忆极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1893~1949)》辑录的是与会者的记忆:(毛泽东)老成持重,沉默寡言,“很少发言,但他十分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他很注意思考和消化同志们的意见,常在住的屋子里“走走想想,搔首寻思”,乃至“同志们经过窗前向他打交道的时候,他都不曾看到,有些同志不能体谅,反而说他是个‘书呆子’、‘神经质’”。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从选举技术的角度,我们遭遇了一个现实难题:中国究竟有多少人口?无此数据,难以选举。此前,仅1928年对全国13个省进行了人口调查,推算出中国人口数为47479万人。缘此,新中国才有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截至1953年6月30日,全国人口总数是601938035。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从100年前开始的对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再造,伴随着每一代人对一个新的国家的梦想和对中华文明的自省。展开贯穿其中的历史文本,中西古今的种种思想资源和复杂的情感体验在其间“错综交织、融会冲突”着,却也向我们显示出一种超越个人的历史境况和社会选择的推动力。中国,在历史中终得复兴,虽然历史远未终结,但今天的中国终于可以回应百年前先人的梦想:“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一件看起来最简单的事在1949年却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仅鼓舞了这座城市的百万民众,让人们体会到身为城市主人的新气象,还充分体现了新政权的效率。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即日起北平改名为北京,并决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1910年的秋天离开韶山,毛泽东肩上是那根用惯了的扁担,一头挑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一件长袍、两条床单和一顶蚊帐;另一头是装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筐子。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几次回过老家,一次是母亲病故,一次生病休养,一次做社会调查,还回家过了一个春节,都没有多停留。1910年时16岁的毛泽东对韶山以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但自此,他再没有回到这里的生活。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许多专家学者提醒记者,中国抗战的开始实际不应该是1937年7月7日开始,而应该是发端于“九一八”。在“九一八”之后,东北的民众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悲壮的抗战,“难道东北不是中国的领土?难道东北3000万人不是中国人?”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中国的革命,自1927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在1939年,毛泽东作出了这样的评论。这时候,抗战14年中规模最大的武汉会战已经结束。虽然这个具有光荣历史的革命名城最终落入敌手,但中国抗日战争已经摆脱了战争初期溃败民心的动摇,开始进入战争相持阶段。其根本原因,正是在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日本侵略军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国民党的正规军,还包括东渡黄河的红军,以及正逐步被唤醒的广大中国人。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谁能够在数千年的战争史上找到像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游击战这样,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敌人占领区,进行连续8年的游击战先例?而谁又能将游击战这种曾经被认为不入流的作战方式上升到战略地位,用它来消灭了上百万敌人、解放了上亿被奴役的民众、并解放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之所以被公认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在于它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作战形式。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无论是淞沪战场的高级将领,还是白山黑水的普通士兵;无论是山沟里在战争中成长的儿童,还是海外远离战火的炎黄子孙,抗战成为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正如罗斯福的特使、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斯·卡尔逊在1937年8月的淞沪战场上给罗斯福写信,这样描述了他对中国近十年的观察,“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战事初起,国际人士一般认为,中国决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是发疯”,曹聚仁曾这样写下当时国际社会对淞沪会战的看法。但中国军队恰恰通过这样的浴血奋战赢得了国际社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