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价暴涨暴跌的怪圈能否走出?
作者:谢九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5月份的猪肉价格同比下降了23.8%,按照农业农村部最新的数据,6月第一周,批发市场的猪肉价格同比下降了35%,猪肉价格还在加速下跌。
这一轮猪肉价格下跌,始于去年10月份,一旦进入下跌周期,猪肉价格就呈现雪崩之势,迄今已经连跌了8个月。和高点相比,猪肉价格已经腰斩,这也使得很多养殖户开始进入盈亏警戒区。
猪肉价格的过快下跌,使得管理部门也开始介入。6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通过政府猪肉储备调节,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价格过高时,将投放储备以保障居民消费需要,推动价格向合理区间回落,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扩张;价格过低时,将启动收储以托住市场,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淘汰。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猪肉价格上涨过快或者下跌过快都不是好事。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处在猪肉价格飞涨的压力之下,昂贵的猪肉价格提升了民众的生活成本,拉高了整体物价水平。但是现在又不得不担心猪肉价格过快下跌,肉价下跌过快,大量养殖户又将陷入亏损。
中国的猪肉价格之所以总是暴涨暴跌,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行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经济学上有一个蛛网理论认为,一些生产周期很长的行业,当期的市场价格变动对产业的资源配置具有严重的滞后性,行业的产量和价格快速变动,在图形上就像一张蜘蛛网,因此被称为蛛网理论。
养猪行业是蛛网理论的典型案例,由于养殖户对于猪肉价格变动缺乏前瞻性,通常是根据当前的价格来决定将来的产量,如果当前的猪肉价格较高,养殖户就会加大生猪补栏,这就会带来未来猪肉供应过度,导致未来价格下跌,而价格下跌就会导致养殖户减少生产量,这样会造成将来的猪肉供应不足,从而使得猪肉价格大涨,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又会出台各种鼓励养猪的政策,养殖户养猪的积极性大增,再次加大养殖量,又为下一次猪肉价格大跌埋下了伏笔。
不过,猪肉行业虽然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但是国内的猪肉价格暴涨暴跌的波动幅度之大,也远远超过了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应有的表现,这是因为,猪肉价格的波动,除了行业自身的周期性因素之外,人为干预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比如上一轮猪肉价格大涨,除了非洲猪瘟等因素之外,部分地方政府在环保压力之下,出台了非常严厉的养猪禁令,尤其是很多南方省份,为了保护南方水网,划出了大规模的禁养区,避免养猪对水系造成污染,很多养殖散户就此被淘汰,南方很多地区几乎没有地方可以养猪,由此造成了国内猪肉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引发了上一轮猪肉价格暴涨,2019年,猪肉价格涨幅一度高达40%。
后来政策层面开始予以纠偏,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对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的养殖场(户),要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生猪产能开始慢慢恢复,猪肉价格的暴涨势头才得以遏制。从上一轮猪肉大涨的整个周期来看,从2018年4月开始上涨,到2020年9月结束,整个涨价过程大概历时一年半。
这一轮猪肉降价周期会持续多久呢?由于前期各种鼓励生产的措施,目前猪肉产能还处于增长趋势之中,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恢复到正常年份的97.6%,有关方面预计今年下半年生猪出栏量有望恢复到正常水平。由于猪肉生产需要的时间周期较长,从养殖户补栏到最终形成猪肉的终端市场供应,大概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前期养殖户的补栏,还会慢慢继续增加市场的产能供应,对猪肉价格下跌继续带来压力。
猪肉价格下跌,表面上来看是一件好事。首先可以减轻民众的生活成本,其次,作为我国CPI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价格下跌还可以极大地拉低物价指数水平。今年5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1.3%,还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猪肉的作用,5月份的猪肉价格下降23.8%,影响CPI下降约0.5个百分点。
但是,如果猪肉价格过度下跌,后期带来的伤害将远远超过暂时的好处。价格下跌过快会导致产能迅速退出,带来的结果就是后期价格报复性上涨,到时候又会出现老百姓吃不起猪肉的局面。另外,猪肉价格下跌拉低物价整体指数,某种程度上也使得物价水平失真,如果宏观政策基于失真的物价指数做出决定,有可能会对经济带来更大伤害。
在和猪周期博弈多年之后,监管部门也在逐渐提升应对的水平。最近,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对于政府之手如何发挥作用,也是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改变。
一是丰富了预警指标,除了传统的“猪粮比价”这个核心指标之外,增加了两个指标,一个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另一个是增加了“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指标,该指标更贴近消费者感受,在猪肉价格过度上涨时能够及时做出预警和响应;二是调整了预警区间,对于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过度上涨两种情形,设立了三级预警区间,将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由此前的5.5∶1~5.8∶1提高到7∶1,当猪粮比价处在7∶1~9∶1时不预警,为市场自发调整留有充足空间;三是分类设置储备,将政府的猪肉储备分设为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常规储备主要用于满足市场调控和应急投放需要,临时储备主要是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产能大幅下降时进行收储,以稳定生产预期。
在正常的周期性波动之下,能否尽量保持猪肉价格稳定,而不总是暴涨暴跌,对于监管部门的调控能力也是一大挑战。 生猪市场分析三农农民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