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4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村里的“下岗”潮

老家在距离北京150公里的一个村庄。大约20年前,那里的人们以制作烟花爆竹为生,后来由于危险事故频出,对于危险物品的管控越来越严,人们逐渐关闭了各家的小作坊。但没有更好的谋生渠道,人们只好把眼光又拉回到人均1.2亩田地上。

这些年,周围的亲戚邻居们从只会种玉米、小麦两季最简单的庄稼,慢慢学会了种植南瓜、冬瓜、茄子等经济作物。但是只有父母那辈人仍然把土地当宝,想尽办法种植高附加值的作物来提高收入。

到了我和哥哥这一辈,很少有人再老老实实地伺候家里那三五亩土地。村里头脑灵活的小伙们纷纷办厂,他们为隔壁村子的小型机械厂生产配套的发动机。这种小型发动机应用非常广泛,如起重器械、动力器械均用得到。据说不仅在国内销售,由于物美价廉,还在非洲、东南亚有不小的市场。

先是村里的妇女们去厂里上班,她们一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然后就去这些小厂子做工。厂里很多工作都是手工,比如给电机缠铜线、组装电机的壳子等,也是一个小型流水线。

这些工种不需要特别大的体力,而且上下班时间固定,可以早晚接送孩子,很受村里女性欢迎。老家的一些同龄人,甚至嫁到隔壁不远村子的姑娘,也会每天骑电动车往返来上班。

再后来,一些外出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男人们也陆续回厂里上班了。毕竟除了手工类的工作,还有搬运、喷漆、电焊、安装方面的工作需要男人们去做。相应地,除了体力上要求高,男人们的工作可能污染性、危险性更大一些,所以工资也更高一些。这样一家人算是在家门口团聚了。

这些小厂子不仅给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活了其他相关的行业。比如村里以往很少有卖餐饮的摊贩,现在人们早晨去上班,时间早,家里来不及做,临近主干路的头脑灵活的人家就开设了早点摊,卖些实惠的煎饼、易携带的八宝粥等,解决了大人孩子的早餐问题。晚上下班晚的话,还可以顺路买一张4元的大饼做主食,回家做个菜即可。妈妈开玩笑说,咱们村里人也过上吃成品粮的生活了。

我从事金融行业,每天看行业分析,大宗物品的价格因疫情这两年上涨不少,家里装修买空调也有所感受,但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对村里的产业影响也不小。

最近回老家,听家人说村里的小厂陆续关门了,打工的人差不多放假快一个月了。问及原因,竟然是生产电机的铁壳子、铜线等上游大宗物品价格上升剧烈,而下游的销售价格还没上去,原来每台大约有20~30元的差价收入,现在多生产一台就亏损一台。这些小作坊没有办法,就地先关停了,给工人们放了假。不知道大家什么时候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读者 趴趴)垃圾投放监督员

某个周一早晨6点多,我正忙着洗漱,做上班前的准备,突然熟睡中的老婆被手机铃声吵醒。她上午9点上班,一般不需要早起床。单位要求她们24小时保持手机开机,以便随叫随到。

电话是单位领导打过来的,领导先表示了歉意,说不该这么早来电话打扰,但确有工作需要。领导解释说今天上级部门要来检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让老婆今早务必要早点到岗,督促社区所有垃圾投放监督员及时就位,如果按平时9点上班肯定是来不及的,工作必定要挨批评。老婆解释,临时抓人怕是不行,此前社区垃圾投放监督员要么是各小区一些保安兼任,要么是一些低保户经反复动员临时上岗的,还有一些志愿者,可是周一正常上班时间,志愿者临时几乎没法找,最关键的是还缺少“垃圾投放监督员”袖标,就算人临时凑数找到了,恐怕上级也未必认。领导交待务必要找到袖标,全社区动员先翻箱倒柜找,实在找不到就算借也要到邻近的社区借到,这个袖标是关键中的关键,不然人找到了没用。

看老婆单位领导在电话里十万火急的架势,我不免替老婆捏把汗。

自市政府2019年发文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应该说通过广泛的动员教育,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垃圾分类成效也有了提升。去年,市里还颁布了《垃圾管理条例》,不光对单位,也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责任,将垃圾分类上升到法律高度,也就是说“不分类就是违法”。据市城管部门统计,我市每天产生约2.6万吨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全市数十个垃圾处理终端每天都在满负荷运转,如果处理不及时,必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而从我居住的社区来看,垃圾分类教育普及不到位,居民认识不足、小区管理不到位、捉襟见肘的“垃圾分类投放监督员”是当前垃圾分类工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在新阶段,做好垃圾分类,需要每人、每个社区、物业以及城管部门密切配合。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最终才能惠及每一个城市居民。(读者 简儿学)我的高考志愿填报培训之路

孩子上高一时,我参加了一个高考志愿填报培训班。因为不止一个家长跟我说,志愿填报是一门大学问,填好了,孩子一生受益,反之,则影响一生,必须从高一就开始了解学习。

于是我跟着一帮家长报了一家全国连锁的志愿填报机构,讲师是机构的金牌讲师,号称过手的孩子,都实现了实际分数的“最大价值”填报。

老师讲得激情四射,家长听得激动万分,时间也被一再拉长,4个多小时都没有结束。最终快结束时,关键的环节也就来了——交钱抢优惠,5个名额,抢到就是赚到。

5.6万元呀,就一个志愿填报。虽然是全包,说能给孩子铺好几条路:纯高考、强基、综评、合作办学、港澳院校、海外院校……但这金额也让在座的大多数家长望而却步,尤其我们这些高一的家长,真不确定三年后会有什么变化。

不过,还是有家长追逐,5个名额很快被抢完了。而针对没抢到的家长,机构立刻又组建了另一种形式的培训,就是每周上一次小课,每节课200块钱,说是等上完后,再把钱退还回去。这个课很快又被抢购一空。

我没有报任何形式的课,只在最后请老师给了个建议,但毕竟没掏钱,人家也没有说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我没有再去那家培训机构,只加了群,偶尔听听他们的分享内容。但是,不跟着培训机构走,我自己也不踏实,怕耽误孩子的前途。

为了安心,我又选择了一家志愿填报培训机构。这个机构有一个名人,据说在我们省已经做了12年高考志愿填报辅导了,有一套自己研究的估分系统,单我们市每年就有30%的高考生找他填报。

这位老师倒是没有谈钱,只是在网上平台一节一节地讲课,中间还跟省电台合作了几次讲座,让我们这些家长更加了解信任他的专业能力。他没有像之前那家机构那样讲一堆引起家长焦虑的内容,而是从高考的各个方面来进行讲解,从高一选科到高考志愿填报,把各阶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各次考试成绩的分析,以及各个大学的优势、几百个专业的特点、就业方向等层层分析。

我就这样跟着这位老师免费地听下来了,到现在已经一年多,笔记做了一大堆,也确实长了不少知识。但即使这样,我还是觉得自己不够专业。

这样的心理其他家长也有。机构前几天又推荐了一个志愿填报学习卡,那个卡有编好的各种程序,专门针对我们这样的有些志愿填报基础的家长,不仅高三的可以买,高一、高二的也都可以买,同步更新不过时。趁高考季做活动,从986元直接降到586元。

与此同时,机构也给了很优惠的委托填报价格,那位名人老师9500元,其他老师5500元。这个价钱大家接受率还是很高的,尤其是高三的家长,瞬间开抢,有的甚至恳求高一、高二学生的家长手下留情,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高三学生。

我没有抢,一是不想占名额,二是想着接下来跟着培训机构再学一年。但是我知道,即使我再学一年,明年也会像现在高三学生的家长一样焦虑。

(读者 巴拉) 垃圾分类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