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3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城中村的垃圾困局

2009年,我亲眼见证了本市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城中村社区的诞生。

在城市扩张之前,村里的村民们都散居在一座山上。后来,他们居住的山让给了一所大学,村民们都住进了崭新的社区。一家五层楼,宛如花园洋房,一层自住,其余的可租可卖。要说居民们不高兴,那也说不过去。

那次拆迁,政府和大学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度发生过激烈冲突,但客观事实是村民们富裕了,交通便利,生意也好做,该社区一下子涌现出90多家餐饮店,成为市民们聚餐的人气小区。

大学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果然很明显,10年间,这座城中村已然被四个商业楼盘包围,生活垃圾无法妥善处理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也许当初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政府可能没有充分考虑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垃圾清运的问题,也没有考虑到在成熟小区建垃圾中转站的难度。现在,五个小区7000多户、2万多个居民共用一个垃圾中转站,超负荷运行状态下难免会出现垃圾不能及时清运、臭气噪音扰民等问题。

由于餐饮店多,城中村内的厨余垃圾不仅量大,油烟和气味也令居民们头疼不已。现在,小区的基础设施在慢慢老化,譬如排水沟的盖板松动了,行人和车辆经过时经常发出异响,严重影响居民的睡眠。

问题的症结在于,该城中村社区的物业公司是一个村民自治组织,物业费一直是每平方米3毛钱左右,村民也没有交维修基金,遇到问题却要找这个身份尴尬的物业公司或社区服务中心。物业公司的负责人每次谈到小区卫生都欲哭无泪,只能求助政府解决燃眉之急。

如果要建垃圾中转站和一体化餐厨垃圾处理站,阻力也很大,居民们都同意建,但是不希望建在离自己近的地方,其他商业楼盘更不会允许建在自己边上,“邻避效应”普遍存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自然环境与规划局的意见是,社区可以积极申报项目,申请奖补资金,促进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但垃圾中转站和一体化餐厨垃圾处理站最好建在小区之间的三角地带,可是那里刚好有一家倔强的钉子户没有搬走。

三年来,因为工作原因我一直在参加该社区的民意恳谈会,谈的时候大家点子都很多,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想,该社区的当务之急还是要想办法提高物业服务收费标准,物业费太低肯定不能换来高质量的服务。多一点自助意识,才能提高生活质量。(读者 雪国)

停摆的业委会

陈姐所在的小区建成于2006年,第二年,业主陆续入住,物业公司同步到位。最初几年,大家对物业服务还比较认可,矛盾从2020年开始激化。这一年,物业换了经理,服务质量明显下滑,小区车库乱停车、卫生脏乱还算小问题,真正让业主们忍无可忍的是小区公共设施年久破损无人修整:尤其到了夏天,小区破损的硬化路面到处是积水,出门就是一腿泥。

业主们到物业提出修缮要求,希望物业尽快处理。物业回复,公共区域的维护需动用公共维修资金,动用该项资金,必须成立业主委员会由业委会授权。就这样,小区成立业委会的拉锯战正式开始。

陈姐是个热心肠,加之她赋闲在家,孩子也已上大学,家庭压力相对较轻,于是主动和业主群里活跃的居民成立了业委会筹备小组,从提出申请、起草选举办法等文件,到组织各个楼座分别召开业主大会产生业主代表和业委会候选人,陈姐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可这时问题来了。

首先是物业质疑候选人的资格问题。最终进入业委会候选名单的,多是最早的业委会筹备小组人员,也是最早向物业据理力争要求提高服务质量的业主们。物业经理挨个挑候选人的毛病:有人一年没交物业费了,有人家里存在违建,还有的业主名字不在房产证上。这些人都不具备业委会候选人资格。

陈姐的小区是多层花园洋房,交房时没包阳台,业主们装修时做个阳光房挺普遍,当时物业睁一眼闭一眼也就过去了,现在却成了他们阻挠成立业委会的把柄。还有物业费的问题,由于物业服务质量严重下滑,好多业主多次投诉无果后开始拒缴物业费,这其中也有业委会的候选人宋哥。宋哥觉得这不是大问题,为了成立业委会维权,他也不差这点物业费。可当宋哥主动去物业办公室交钱时,物业经理收了钱,却以种种理由拒绝为宋哥出具缴费收据。没有收据,就不能证明交了物业费,自然就没有候选人资格。

后来总算凑够候选人,选出了五名业主组成业委会,陈姐众望所归被推举为业委会主任。但这时问题又来了,在业委会选举结果提交街道备案时,街道委托的律师认为业委会选举程序存在瑕疵,有的材料没有落款日期,有的材料以画圈代替签名,还有的业主代表没有经过所在楼座业主的书面授权,代表资格不成立??

第一次成立业委会,谁也没经验,陈姐组织业主骨干开了个小会,请街道工作人员和律师到场说明此前的程序瑕疵。再次筹备一个月后,小区第二次召开业主代表大会,这次业委会终于成立了。业委会成立的第一件事是招标修缮小区公共区域,在施工单位选择和使用资金数额的问题上,业委会成员和部分业主骨干起了争议。后来,有人开始在背后议论陈姐拿了某家公司的“好处”,陈姐一番奔波辛苦却换来了别人背后的闲话,一气之下,她甩手不干了,小区业委会再次停摆。陈姐说,成立业委会,当初总以为矛盾在业主和物业之间,做到现在才明白,真正的矛盾原来是业主之间的。(读者 蒋霖)补课的困惑

假期伊始,我就开始了陪孩子的补课之路。

孩子马上就要升高中了,学习成绩在班上只能算中等。期末考试后,成绩下降很厉害。尽管补课费不便宜,我和妻子商量以后决定,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只能“不差钱”。

在补课班上,我在教室后面的沙发上旁听了几节。说实话,老师的敬业精神的确令人敬佩。检查笔记、做题、抽背、重点题讲解,两个小时只休息了5分钟。用女儿的话说,老师讲得满满的全是干货,几乎没有一句废话。几次课下来,女儿明显觉得比在学校上课累多了。上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但是解题思路、做题速度有了质的飞跃。

因为班里大多数孩子都提前上辅导班了,所以很多孩子把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早早都在辅导班上学完了,上课就不那么认真听了。有的老师认为孩子把新学的内容掌握得很好,所以很多内容都一带而过。如此一来,就苦了那些学习一般但是没上辅导班的孩子。本来还希望老师把这些内容能仔细讲解一下,但由于大部分同学都会了,老师只能根据多数同学掌握的水平讲课。因此,孩子们在学习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上了辅导班后,孩子明显觉得这几科水平有明显提高,原来很多不会的地方辅导班老师给仔细讲讲就茅塞顿开了,再加上拔高题的练习,孩子的成绩进步明显。并且,我给她报的是一对一课,上课老师非常负责任,耐心讲解直到孩子把不会的地方学明白。晚上回家也不能闲着,必须把白天上课的内容复习一遍,把课后作业做完后拍照发给老师批改。

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基本上也是这个流程。老师因为我有好几次没完成作业,放学后还把我带到她家里去写作业。桌上的一边是我,另一边是她的孩子,她还在忙活做饭。现在每每想到这个情景,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然而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女儿听,女儿根本不相信。

我想每个学校,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天赋并不突出,如果因为经济的原因没能上辅导班,可能和那些上了辅导班的同学成绩会有较大的差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更希望能让教育越来越公平。上辅导班和不上辅导班的孩子同场竞技,能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吗?我们不排除有的孩子不上辅导班一样很优秀,但是从大数法则来说,上不上辅导班,孩子的成绩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那么将来他们的人生会不会有差异呢?

想到此,我困惑了。(读者 文龙) 业委会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