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和心灵的距离

作者:冒茜茜

身体和心灵的距离0《约翰·克里斯多夫》里的奥里维,其蓬勃的思想和虚弱的身体之矛盾,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亲历的一件小事。我一直对活跃于社区的一个慈善组织心存敬佩、向往。某天,看到他们招募志愿者,周末在江边分拣受赠衣物,便约了朋友,欣然前往。心里多少怀着一些热情,活儿听起来也并不复杂,但一些细节还是让初为志愿者的我们有些始料未及:待分拣的衣物,有些脏得下不去手,甚至还混有内裤、袜子。毫无经验所以没有任何防护,半天下来,鼻孔、嘴角处全是粉尘,都是在挑挑拣拣时沾染吸入的。

结束后,朋友赶紧带我就近回到她家,洗洗脸,再泡一壶茶,喝下几口,才觉得缓过点劲儿。而听同行的志愿者说,他们往日给街头流浪者派发救助物资的活动中,必须首先学会的本领是“快速甄别”——一旦获知了具体时间和地点,就有一些生活无忧的街坊去冒领物资。心灵在书房里怀揣大爱大梦,想象各种美好宏大又富有意义的事情,但身体却发现哪怕从最小的地方做起,困难也远比原来以为的多。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可谓不远。恰如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里提到的:“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更难的。”在会冻死人的冬天,是选择坐在菩提树下让心灵冥想思索普度全人类的方法呢,还是脱下自己身上唯一的棉袄,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呢?

然而,身体又是到达心灵的桥梁。在一本寺庙印发的小册子里,有香客问道:“为什么佛要人们参拜?”里面的老和尚回答:“不是佛需要,而是人需要。通过参拜这样一个仪式,人能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灵状态。”《瑜伽经》里也指出:各种简单或炫目的体式并不是重点,重点是通过这些身体的练习,达到对心灵的控制。这倒是得到了科学验证:练习瑜伽能产生一种物质,让心灵更加快乐。现代学者的研究还发现,阻碍人类感受幸福的障碍之一,就是“头脑漂浮”——意识散乱、多变无序。而想要获得“正念”,从而获得幸福感,可以通过身体来实现:不只瑜伽和冥想,还可以投入到任何一件让人忘记自我、忘记时间的事情中去。

在有些人看来,身体和心灵之间似乎并不总是十分“友好”。一个叫吴清忠的作者在其著作中提到,学习中医时谈到人体情绪反应,发现人体这个部分的设计十分不完美:比如“怒伤肝”,生气会伤肝,而肝不好就更容易发怒,进而更伤肝……完全是一个恶性循环。他认为,这种破坏性设计是一种考验,考验每个人能不能经常回顾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省,修正自己的性格脾气——我们只有修身养性,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身体甚至命运。 生活圆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