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3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关门的烧烤店

六年前,同学在某小区买了新房。新房临街,一层二层是网点。同学刚入住时,小区周边还比较冷清,唯一热闹的地方是一楼的一家烧烤店。每次去同学那里,我们都要去这家烧烤店聚一聚。今年年初,再去同学家时,烧烤店关门了。

我心里多少有些遗憾,毕竟这家店性价比挺高,味道也不错,同时也纳闷,随着小区入住率越来越高,周边人口也越来越密集,为什么这家从前人气挺旺的烧烤店却关门了呢?难道又是疫情惹的祸?

同学说,疫情对餐饮业确有影响,周边也关停了几家小门店,但这家烧烤店的关门却另有原因。随着入住居民越来越多,烧烤店的油烟扰民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同学家住五楼,夏天开窗也能闻到一股油烟味,更别提住在楼下的邻居了。三楼四楼的居民开始比较和气,找烧烤店老板沟通,希望他采取措施,减少油烟排放。老板每次都答应得挺爽快,拍着胸脯表示一定改进,结果转身就当了耳旁风。

居民们没办法,只好通过热线向执法部门反映问题,执法人员查看后表示,餐馆证照齐全,经营合法。对居民关心的油烟污染问题,执法人员解释,目前针对经营业户已经简化审批程序,对居民楼下中小餐饮业户的环保审批实施豁免。也就说餐饮业户可以跳过以往的环保审批,直接到行政审批部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而且执法人员到现场发现,餐厅已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只是设备比较老化,但专用烟道、油烟净化器真是一样都不少。在居民的强烈要求下,执法部门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商家的油烟排放情况进行了检测。不知老板提前做了什么手脚,检测结果竟也符合相关规定。为安抚居民,执法人员承诺,他们会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商户定期清洗油烟管道和油烟净化器。但对居民提出的停业整顿诉求,执法人员表示无法实施。

一番折腾后,烧烤店的生意依旧红火。楼上的居民偶尔路过烧烤店,老板一如既往笑脸相迎,偶尔还对居民开个玩笑,“天天能闻到我这烧烤的香味,那也是福气啊!”

去年年初,因为疫情,烧烤店停业了三个月,等店面重新开张后,生意开始还行,可慢慢就冷清下来。直到今年年初,烧烤店彻底关门歇业了。

我觉得这事儿有意思,执法检测和疫情都没搞垮这家店,是什么让它突然“歇菜”了呢?同学说,店面歇业,靠的是群众的“智慧”。大概从去年夏天开始,周边小区的业主群里开始频频出现在这家烧烤店吃坏肚子的消息。紧跟着,某知名APP上关于这家店的差评铺天盖地来袭,还附带着这家店面厨房里一片狼藉的照片,照片不知是否是真的,不过效果是真的达到了,如今空荡荡的店面已经张贴了招租广告。楼上居民路过,有时还会感慨两句,这家店的味道其实还可以,只是老板在为人处事上差点意思。

(读者 蒋霖)

买房记

小李第一次买房,为避免踩雷,事先咨询了亲戚的意见,也听取了买过房的同事的建议,更是在网上收集了大堆购房要点和注意事项资料。

房产推广员带小李每天看四五个楼盘,一连看了三四天。几天下来,小李看得晕头转向。他总结,离市中心越近,单价越高,小区规模越大购买折扣相对多,交楼时间越迟单价上涨的可能性越高,户型、地段和价位不可兼得。

小李从实际出发,按照自己能给首付的价位去筛选,最后剩下两个楼盘,从两者中选了性价比高的那个。

此小区虽然离市中心稍微远点,但户型方正、南北通、采光好、双阳台,而且带装修交付,实属难得。小李认为如此笋盘为何没有早早被抢光,于是问推广员此楼盘有哪些缺点,对方含糊地回答,“正如你看到的,小区对面的马路还没有修好呗!”

售楼部经理和推广员像唱双簧般一吹一捧,“再不买,你喜欢的楼层就没有了”“过了本周,就没有折扣优惠了”,在这样的怂恿下,小李购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于是,次日,小李就交了定金两万块,签署了认购书。他们告知小李一周内交首付,否则没收两万块定金,取消认购协议。

当小李再次来到售楼部准备交首付款时,他站在小区大门前仔细端详一番,感觉哪里不对劲。在小区转悠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发现问题——马路对面一间塑胶模具工厂隐约传来阵阵塑胶味道。不留神觉察,难以觉察到。但一旦发现,便持续萦绕,挥之不去。

小区被工厂三面包围,意味着一年四季不管什么风向,都能闻到难闻的塑胶味。而且这片区尘土飞扬,高压电线就在一墙之外,打开阳台门就能看到墓地。小李意识到,这套房子不值得买。

小李记得当时问过销售经理,附近的工厂会不会飘出难闻的味道,对方含糊其辞说:“几乎没有,我从来都没有闻到过,而且这些工厂到时候会撤离。”

小李陷入犹豫,但销售经理表示若不准时交首付则坚决没收定金。咨询律师后,小李被告知从法律上讲,“定金”是不退的,若签的是“订金”或“诚意金”才能退。并且小李手上没有被诱骗的直接证据,即便打官司也胜算不大。

于是小李希望通过消费者申诉举报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一番诉说后,客服告知小李,会在15个工作日后回复。

认购协议在七天后将会被视为无效,而政府要在15个工作日后才回复,真的黄花菜都凉了。

求助无果后,小李转阵网络平台,望广大网友支招,但收到真正有效的建议寥寥无几。转眼,15个工作日也过去了,再打消费者投诉热线,对方表示,事件还在处理中。

(读者 尔欣)

农村里的“新风俗”

正上班,同事小张的电话响了,是老家的村长。他一惊,以为父母有什么事了,但再一听,是村长让他“交钱”。

交钱!交多少?为什么交?

对此,村长给了他解释:从今年开始,村里每年都要唱几天戏,而唱戏请戏班的钱就由当年是本命年的人出。

小张疑惑,这唱戏跟本命年的人有什么关系?答曰:这是为本命年的人祈福,让本命年的人花这份钱为村里人唱几天戏,也算是给他们消灾积德了。

小张不知道说什么,村长则继续说,留在村里的人挣钱能力不行,每人出500元,像你一样考上大学飞到城市里的“凤凰娃”们,每人1000元。

小张很无奈,又不好跟村长说什么,便找理由挂了电话,赶紧询问在老家的母亲。母亲说,周围好多村子前几年就开始让本命年的人集资攒戏班了,他们村晚了几年,村长觉得很落后,说今年一定要跟上。小张又问母亲,这风俗是从哪里来的,母亲“唉”了一声,说是从邻县戏剧团开始的。

早以前置办这些家事的时候,根本没人请戏班唱戏,但后来就开始了,而且戏台搭得越来越大,从三四个人的小班唱扩大到了几十人的大戏台。这样的扩张,也是有人故意诱导,最后掀起村里人的攀比心。结果是戏班火了,村里人白花钱,毕竟还有好多贫困家庭啊!

小张说,村里人都特别老实,尤其现在年轻人都走出了农村,留下的多是老年人,所以“商家”一说什么,他们立马就相信了,唯恐自己跟不上,被别人笑话。而对于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每个月房贷加生活费就已经入不敷出了。

去年,小张也捐过一次款。村长给他打电话说是老家要修路,以后叫“报恩路”,都是从村子里考学到城市的“成功人士”捐钱修,也算给村里的小孩子们立个榜样。就这样,小张等人每人捐了2000元。后来小张才知道,这是一个施工队长给村长出的主意。

也因此,小张特别害怕接村长的电话,生怕又有什么“新风俗”诞生了。

(读者 巴拉)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