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贷”与就学贷款
作者:邢海洋校园贷监管升级了,严禁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百度有钱花、美团月付等,因为小贷属性,向大学生放款的渠道被堵住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没有资本支持,未来的黄金屋如何实现呢?
经济上,大学求学是人生一个相当特殊的阶段。法律规定18岁后需要自食其力了,大学求学又是全职的“花钱”行为,需要支付不菲的学费、生活费,为未来积攒学识和能力。在中国,大学费用基本上来自学生父母,如果父母不出钱,有的学生还会通过法律途径提出要求,法院当然是依法判决,大学生只好勤工俭学。可勤工俭学的机会并不是时时有,收入是否能覆盖学业又是另一个问题。贫困生上学,虽有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渠道,却并不普遍。大学学习是储备知识与技能,未来有着巨大的还款能力,可面向学生的信用卡早就停掉了,如今则是小贷,学生求学的投资与收获,似乎存在着逻辑错位。
在海外,流行的文化就是孩子长到18岁,就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了,家长无需为他读大学付钱。贷款和打工是支撑学业的两大资金来源。海外的学生贷款很多都是政策性的,不考虑家境,因为作为初入社会且独立的年轻人,是没有任何经济背景的。政府给年轻人提供助学贷款的目的是鼓励他储备知识,为整个社会提升劳动生产力水平。18岁,孩子与父母的经济关系就此掐断,父母年老也不能指望孩子来供养,而是由社会发放养老金,这就是所谓的社会供养逻辑链条。
海外大学生一毕业就背负着高昂的助学贷款,有的一辈子也还不完。但似乎也不要紧,还款有很多条件,月收入达不到基准值是可以暂缓的;一辈子还不完,也不会影响个人信用。这样看,助学贷款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政府给予年轻人的福利。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很多大学生还打工赚钱,积累就业资本,大学生活于是成为个人在经济、社会上独立的过渡期,未来进入职场,适应起来也比较容易。
我们这里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依赖父母的。即使是贷款,也要向银行提供第二还款来源,事实上是把大学生和父母捆绑在了一起,设想为经济利益共同体。经济上不能独立,大学生还要靠父母给的生活费生活,于是沿袭的仍是未成年人的预算。曾看到过有关学生生活费用的调查,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费用每个月在1000到2000元之间,相对于当今的物价水平,可见学生生活相当清苦,很多成年人的需求是难以满足的。一场恋爱就破产,这是大学消费的典型写照。
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因为廉价的食堂和住宿,似乎算是相当平价的。很多学校都建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大学城里,没有繁华市肆,消费场所有限。生活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真是再理想不过的求学状态了。可远离城区,大学生的挣钱渠道也少了。大学不是社会中的孤岛,学生也需要人际交往,也不可能顿顿吃食堂,一旦去市区,交通费用都是一大笔钱。尤其是那些面临毕业的学生,找工作可不仅仅是网上面试那么简单。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跑下来,就得承受社会人的生活成本了,而社会上的住宿费用得以学校宿舍的十倍计。毕业求职阶段,一分投入一分收获,对于金融机构,投资于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也是最划算的生意了。
大学生提前消费、过度消费,确实需要警惕,但对一个有着巨大还款潜力、而不是还款能力的群体,是否应该有更好的扶持办法和评判标准呢? 投资物语大学消费贷大学生校园贷